高中语文新教材优质课公开课0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pdf

高中语文新教材优质课公开课0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教学目标:1、识两个人。

2、悟一种情。

教学重点:在对比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教学难点:细品词语,浅文深教。

教学设想: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篇通俗易懂,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它是

必修1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基于它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细品词语,能否浅文

深教是本课成败的关键。大堰河的形象是全诗情感的生发点,本诗有一个非常

突出的手法就是对比,所以我将本课教学主题设计为“品词析句,在对比中彰

显人性的光辉”,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的对比,感受大堰河的形象,体会诗歌情

感。

2、我将课堂分为两个目标:识两个人;悟一种情。具体操作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走近艾青;第二环节:认识大堰河;第三环节:体悟情怀。每个环

节都借助细品词语达到升华。第二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几组对比:生与死,

贫与富,笑与泪,苦与乐,多与少,卑微与高贵等,通过对比,抽丝剥茧,层

层深入地解读课文,感受大堰河苦难而又高贵的紫色的灵魂,达到浅文深教的

目的。“悟一种情”这个目标的达成,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直抒胸臆抒情和通过

人称变换抒情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PPT1学习目标

•介绍本文是一首自传性抒情诗,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文中所写

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

•喜欢一篇文字,更喜欢藏在文字背后那个人的故事。

•本课目的:读一篇文,识两个人;

读一篇文,悟一种情。

达成目标一:读一篇文,识两个人

一、走近艾青PPT2

1、细读诗歌识艾青:

不用查阅背景资料,通过读诗歌,你能读到艾青的哪些相关信息?

答案可能:地主的儿子,从小寄养在大堰河的家,大些时被领回家,写诗的

时候深陷囹圄

点拨:入狱前:工作?特长?

点拨:诗人?革命工作?画家?——诗歌中的依据:(表颜色的词语)青

苔,乌黑酱碗乌黑的桌子,红漆雕花的家具,金色的花纹,白米的饭,大红大

绿的关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黄土,紫色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2、咬文嚼字识艾青:探讨艾青与家庭的关系:

师出示PPT3:“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句话中“生我的”

和“自己的”能否去掉?“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其中“呆呆地”“悄悄地”能否去

掉?

3、资料助读识艾青

师出示PPT4:

补充资料一:1910年,艾青生于浙江一个地主家庭。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

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个贫苦农民(大堰河)家

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里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

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

里长大”的。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文艺革命活

动,7月被捕,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于狱中。这是一首自传性的

抒情诗。作者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二、认识大堰河

1、印象大堰河: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你传递信息,请同学们用刚才认识

艾青的方法,细读诗歌,告诉我你读到的关于大堰河的信息。

可能出现的答案预测:

姓名——没有名字(生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随访学生姓

名)

出生——童养媳

夫妻关系——平时打骂她的丈夫

经济状况——贫穷

工作——我的乳母:搭好灶火拍去围裙上的炭灰煮饭摆碗筷补衣服包扎

儿子的手掐虱子拿鸡蛋

地主家女佣:洗衣服洗菜切萝卜掏卖糟扇炉火晒大豆小麦

死亡:四十几岁的时候死了

2、对比中彰显人性美

(1)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不能彰显人性的美好,艾青深谙此道,

艾青的诗歌中经常运用对比手法。如《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PPT5

一个是多么舒服/却在不住地哭/一个是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

“舒服”与“可怜”,“哭”与“却要唱欢乐的歌”形成鲜明对比,让可怜的越

发可怜,艾青在塑造大堰河形象时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同学们阅读诗歌,

相互讨论,看看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

(2)生通过阅读讨论回答,师板书学生答案

(3)师出示自己梳理的对比,与学生一起把每一

文档评论(0)

初中高中试题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初高中试题资料大全,欢迎下载使用!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