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_健康讲座课件.pptx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_健康讲座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

何为治未病?《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治未病的医学理念“未病”三状态根据中医历代医著的表述,结合现代关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中医学所指的“未病”大致有三种状态:(1)无疾之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健康机体。(2)隐而未发。也就是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诊候》户所说的“欲病之病”。指身体内已孕含病理信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在当代,应包含发病先兆、疾病高危人群以及亚健康状态等。(3)发而未传。已出现病理状态,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即在变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络问的相传也未出现变证,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

治未病的医学理念1、未雨绸缪,保身长全。也就是“未病先防”或“无病重防”之意。此乃“治未病”第一要义。2、见微知著,救其萌芽。也就是“防微杜渐”“欲病救萌”之意,这是“治未病”的第二层含义。3、料在机先,阻截传变。即所谓“既病防变”或“已病防传”,此乃“治未病”第三层含义。

治未病的内涵未病先防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既病防变既病防变,顾名思义,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的治疗,要能够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瘥后防复指除邪务尽,防止疾病复发。

(1)中西共识,凸显特色。(2)重心前移,缓解压力。(3)维护健康,惠及大众。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预防保健思想,以养生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丰富的方法体系,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以及包括食养、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一系列方法在内的综合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的需要。现代“治未病”的三大意义

现代“治未病”三个切入点(1)打好基础一养生为要务。(2)把握关键—体质是根本。(3)抓住重点一关注疾病高危人群、发病先兆、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提出中国学者王育学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了“亚健康”概念,并指出亚健康就是既不健康又没有疾病的状态。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居中,其上游部分过程与健康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

亚健康的定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准。

亚健康的范畴①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②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③微生态失衡状态;④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

亚健康的范畴

亚健康的常见的临床表现1、亚健康常见的临床表现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躯体、心理、社会交往三方面的不适躯体方面可表现有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感冒、眼部干涩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亚健康的分类2、亚健康的分类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前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3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有:肝气郁结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肝郁脾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淘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