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pdf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张丽华;刘继秀

【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

【年(卷),】2012(000)005

【总页数】4页(P48-51)

【关键词】婴儿,新生;皮肤损伤

【作者】张丽华;刘继秀

【作者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蚌埠;233000安徽省

蚌埠市第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蚌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R751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

损伤[1]。新生儿表皮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

育不全,基底膜细嫩而疏松,皮肤屏障作用弱,当受外界不良刺激作用后易导致皮

肤损害[2],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不仅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增加

家长的经济负担,造成医疗纠纷,现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防范策略综

述如下。

1.1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损伤

1.1.1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脂肪乳、

50%葡萄糖、20%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快速输注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血管本

身的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伤处堆积,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

的损伤发生液体渗漏[3]。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物

引起血管的收缩与痉挛,可损伤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

加重。

1.1.2与环境温度和药物温度有关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四肢末梢

循环不良,当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大量微粒沉

积在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局部血管堵塞、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如20%甘露醇

在19~21℃条件下比在37℃时对血管的损害更严重,表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温

度有关[4]。

1.1.3与穿刺部位有关由于肢体远心端的静脉瓣膜数较近心端多,血液流经瓣膜时

产生涡流,易使血小板聚集于瓣窦内相互粘合成为血小板聚合体,随后纤维网状物

堆积,引起更多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液体外渗,且远心

端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慢,发生液体外渗机会明显多于近心端[5]。同

一部位长时间反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也会使外渗几率增加。

1.1.4仪器造成的损伤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运用齿轮旋

转产生压力控制输液速度,当输液速度大于血液流速时,血管壁内侧压力上升,血

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使血管内膜受损。另外,在液体外渗时,输液泵及微

量注射泵无“外渗”报警功能,即使渗漏,其仍不断将液体强压进入外渗组织,势

必加重皮肤损伤程度。

1.1.5药物外渗所致皮肤损伤的表现般轻度改变:局部组织大片红肿,沿血管出

现条索状红线;重度改变:局部肿胀明显,皮肤变白,继而出现水疱,更严重者皮

肤直接由红色变成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形成[6]。

1.2粘贴伤

主要是般纸胶粘贴时间长,特别是辐射台或暖箱内的新生儿,加热后胶布粘性增

加,撕胶布时动作粗暴引起;另外,因电极下的皮肤不透气,水分不易散发,加上

汗液刺激皮肤,易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重者形成小水疱,并有淡黄色

渗出液或荨麻疹[7]。

1.3割伤

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头皮输液剃发时若用力不当、皮肤未绷紧、新生儿过度活动、

未避开骨缝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

1.4压疮

新生儿皮肤娇嫩,因治疗需要局部制动,其活动受限,导致局部长期受压,如机械

通气新生儿长期处于仰卧位可引起枕部压疮,使用鼻塞式CPAP者,由于管道长

时间压迫而造成双侧颞部压疮,临床上以I期及Ⅱ期多见。I期:皮肤完整,与身体

邻近或对称部位相比,可出现皮肤温度、硬度、感觉等改变,肤色浅者表现为局部

持续红斑,肤色深者表现为局部持续发红或发紫。Ⅱ期:表皮、真皮或包括两者在

内部分皮肤破损,溃疡表浅,表现为皮肤磨损、水疱或凹坑[8]。

1.5擦伤、抓伤

新生儿表皮和真皮间靠弹力纤维连接,皮肤纤维少,皮肤游动大,在摩擦和牵拉作

用下易发生部分或全部剥脱[9]。擦浴时护理人员若用力不当,易造成皮肤擦伤,

附着于臀部的胎粪不易清洗,若强行擦除,将会使新生儿皮肤角质层破坏,胎脂对

新生儿皮肤有保护功能,不宜擦去。但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很难自行吸收,对皮肤可

造成不良刺激,若擦洗时操作不当也会使皮肤损伤。临床发现

文档评论(0)

A198550586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