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带下.ppt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汇报人:xxx20xx-03-17中医妇科学带下

目录CONTENCT带下病概述带下病辨证分型带下病治疗原则及方法脾虚湿困型带下病详解肾阳虚衰型带下病详解阴虚夹湿型带下病详解湿热下注型和热毒蕴结型带下病比较

01带下病概述

定义特点定义与特点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在中医理论中,带下病属于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带下病的主要特点为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或稀、或有臭味,常伴阴部瘙痒、灼热、疼痛等症状。同时,带下病患者的全身症状可不明显,也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

带下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外感湿热、毒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其中,外感湿热、毒邪是带下病最常见的病因,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直犯阴器,或脏腑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发病。发病原因带下病的发病机制与脾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肾主封藏,为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若脾肾功能失常,水湿内停,下注胞宫,则发为带下病。同时,肝经绕阴器,若肝郁气滞,疏泄失常,也可影响带脉,导致带下病发生。发病机制发病原因及机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带下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或稀、或有臭味,常伴阴部瘙痒、灼热、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临床表现带下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带下情况、进行妇科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同时,还可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yin道分泌物检查、B超检查等辅助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注意辨别带下病的寒热虚实以及脏腑病位,以便进行辨证施治。诊断

02带下病辨证分型

饮食调理宜食健脾利湿之品,如山药、茯苓、扁豆、薏米等。症状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浮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治疗方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常用方剂完带汤、易黄汤等。脾虚湿困型

输入标题治疗方法症状表现肾阳虚衰型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等。内补丸、右归丸等。温肾助阳,涩精止带。饮食调理常用方剂

阴虚夹湿型症状表现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灼热感,或伴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酸乏力,舌红少苔或黄腻,脉细数。治疗方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常用方剂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合二妙散等。饮食调理宜食滋阴清热利湿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等。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部灼热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症状表现清热利湿止带。治疗方法止带方、龙胆泻肝汤等。常用方剂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苦瓜、黄瓜、绿豆芽等。饮食调理湿热下注型状表现治疗方法常用方剂饮食调理热毒蕴结型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等。清热解毒止带。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滑数。宜食清热解毒之品,如金银花、蒲公英、菊花等。

03带下病治疗原则及方法

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重视调护根据带下病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清热利湿、补肾固涩等。结合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综合治疗带下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持阴部清洁,避免不洁性交,以防感染。治疗原则

80%80%100%药物治疗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内服,如完带汤、易黄汤等。采用中药熏洗、坐浴等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针对病原体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或其他西药,如滴虫性yin道炎可选用甲硝唑等。中药内服中药外用西药治疗

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非药物治疗采用艾条灸烤相关穴位,温经散寒,祛湿止带。通过按摩腹部、腰部等部位,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带下症状。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带下病的目的。

保持阴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注意卫生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饮食调理适当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增强体质洁身自好,避免不洁性交,防止感染病原体。避免不洁性交预防措施

04脾虚湿困型带下病详解

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浊下注,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脾虚湿困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过度劳累或忧思伤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无力。030201病因与发病机制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面色萎黄,神疲肢倦,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或濡细。妇科检查可见yin道分泌物增多,但无明显炎症表现。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治疗原则方剂选用针灸治疗其他疗法治疗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4****80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