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辽宋夏金元:民族并立与元朝统一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新高考专用).pptx

专题03 辽宋夏金元:民族并立与元朝统一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新高考专用).pptx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专题网络·时空导图;02/考情分析·解密高考;;;【高考真题解密】;命题点02:宋朝监督监察机制的发展;(2023·福建高考·4)表1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要点知识解密】;(3)边疆治理

①政权并立、议和:宋辽澶渊之盟;夏宋订立和议;南宋与金“绍兴和议”

②经济文化交流:互市、榷场

(4)选官制度:科举制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

(5)法律教化

①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②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吕大钧《吕氏乡约》;(7)基层治理:

①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基层监督方面实施保甲制

(8)变法

①背景:北宋时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游牧民族袭扰

②代表:

范仲淹改革官僚机构,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很快失败。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2.元朝政治制度的得失

(1)行省制: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地方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2)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阻碍了民族交融,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一、宋元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2024命题预测】;耶律阿保机之前,契丹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920年辽太祖“多用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是为契丹大字”。后又参照回纥文结合汉字反切注音的特点对大字加以改造,创制有契丹小字。契丹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A.践行灵活举措提升民族文化 B.坚持因俗而治调节民族矛盾

C.调整文化方针推动民族交融 D.借助文字效力增进民族凝聚;;【高考真题解密】;(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一、宋元经济的发展;3.经济重心的南移;3.经济重心的南移;(3)影响;【2024命题预测】

;考向02

以市舶司的管理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高考真题解密】;(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宋代思想领域的变革,理解““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靓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故选A项;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

(2)根据材料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