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word版)(二).docx

历史-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word版)(二).docx

  1.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易错易混查漏补缺

专题01中国古代史

易错易混梳理

1、早期中华文明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突出特点

【易错点拨】:早期中华文明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知识拓展】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多元性

(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易错点拨】:分封制蕴含着国家统一的因素,具体表现为:

(1)分封制使统一的制度在统治疆域内得以普遍实行,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松散的联盟关系。分封制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政治格局由之前的方国或部族首领承认天子变为周天子封立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分封制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2)分封制下,受封者及其部属与封地的土著族群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西周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也被传播到各地,这有利于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知识拓展】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先代贵族等

分封区域

王畿作为周王的直接驻地;同姓封国是主体,多位于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诸侯义务

政治—定期朝觐;经济—缴纳贡赋;军事—随从作战

诸侯权力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次分封(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效果

①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

②加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走向严密;

③扩大疆域,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推动了中原地区与其他封地的思想文化的交流;★

⑤促进了民族交融,初步形成华夏国家意识★

3、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是否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易错点拨】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铸造货币等。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易导致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知识拓展】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结构,世卿世禄选官。

(2)地方分权:国家管理体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建立绝对的中央权威。

(3)等级森严:西周时期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4)神权色彩:原始民主遗存影响商周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权色彩。

4、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

【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互相争论、批判,但同时,各家在争论的同时又互相吸收、融合,如儒家荀子的“礼”是吸取了法家“法”的内容,法家韩非的“道”是改造了道家老子的“道”,汉及以后社会中的儒法合流,也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相互对立、互相吸取的过程中形成的。

【素养提升】

(1)唯物史观: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关注:社会大变革的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家国情怀:士阶层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更是出于治乱安危的使命感,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注:诸子百家体现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礼乐秩序;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等。

5、【易混概念】耕作方式、耕作制度与精耕细作

【易错点拨】

(1)耕作方式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种地的方式。如:人力耕作,畜力耕作,机械耕作等。

(2)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又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包括确定种什么、种哪里、各种多少,即作物布局问题;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个时候不种或全年不种,即复种休闲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和连作问题。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肥管理、土壤耕作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