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

-目录Contents一.嘉峪关魏晋古墓壁画上的音乐殿堂01二.箜篌02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甘肃真可谓是神秘的一方天地

地表上下几乎全由音乐文化的砖坯和石窟五彩壁画垒砌晕染而成。让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在甘肃从西到东近两千公里的地面上,密密麻麻的寺庙石窟几乎连成一线,而在地下大大小小的墓葬群中,又静静躺卧着形形色色的史前文化遗存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石窟虽始于魏晋,但墓葬群则忠实记述着远古华夏文明。二者都有与乐器乐舞相关的实物。只不过一个以实物存世,一个则以绘画呈现。如果我们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略加思考,便可发现二者之间不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先后衔接顺序,还明显存在着史前与史后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其中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的重见天日,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凉乐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一.嘉峪关魏晋古墓壁画上的音乐殿堂考古发现,从酒泉果园乡至嘉峪关古城楼整整13公里的戈壁沙砾之下,深埋着的魏晋古墓竟达1400多座。部分墓室还完好保存着数量极丰的砖壁画,其创作时间在公元220-420年之间。已开掘的8座墓葬中,砖壁画多达660余幅这些砖壁画基本分布在墓门的照墙、前室、中室及后室的后墙上,皆为彩绘,以黑线勾勒,敷以赭石、朱红、石黄等明快色彩,笔墨简练,形象逼真。其多系一砖一画,画面高16-18厘米,宽34-36厘米,也有少数为多砖一画的组合型大幅画面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除墓门上为象征方位的四神之外,其余砖壁画基本以现实生活题材为内容,如出行、农桑、畜牧、井饮、狩猎等。从砖壁画所绘乐器图形中,就可以看到当时河西地区的达官显贵和流落凉土的士子学人,仍基本保留着中原生活习惯和用乐方式的真实情景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123随着避乱迁徙形成生活空间的位移,必然会带来观念的变化,由于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环境,难免不受到西域胡风的浸染,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会产生变异所以我们从中看到的,不只是魏晋士族阶层从中原地区带来的正统乐舞,还看到同西域胡族乐舞产生新的融合的直观景象特别是当时甘肃边陲士庶那种雄健豪饮、觥筹交错特有的生活情形等,对于研究和了解魏晋时期甘肃乐舞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见证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二.箜篌箜篌:《汉书·郊祀志》:孝武皇帝塞南越,祷祀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

孝武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太一指的是天。这里的意思是说,汉武帝祭祀太一和后土的时候,才让侯调这个乐人依照琴的样子,制作一种乐器来演奏坎坎之乐,说坎坎之乐的节奏非常好,并以侯调的侯姓来命名这种乐器。也有人说,之所以这种乐器名叫空侯,是因为这种乐器是侯调创制的,而且它的中间是空的,因此名为空侯

后来,空侯被写为箜篌。箜篌这种乐器,先是在郊庙中演奏,在祭祀太一、后土时演奏雅乐,后逐渐流行起来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荡,卧箜篌在宫廷雅乐中出现得较少,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并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卧箜篌也成为了文人士人诗赋赞咏的对象。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从嘉峪关魏晋墓室砖壁画中所看到的乐器图,大致可分为弹弦、吹管、打击乐三类。弹弦类乐器主要有卧箜篌、凤首箜篌、阮咸琵琶、长颈琵琶等;吹管类乐器有长笛;打击乐器有铎铃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动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

魏晋墓中的音乐文化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谢谢欣赏12主讲:xxx

文档评论(0)

181****4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