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整合复习《在苦难中焕发精神的光彩》教学设计.docx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整合复习《在苦难中焕发精神的光彩》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整合学习

《在苦难中焕发精神的光彩》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准备好三张任务清单:知识清单、情感清单、写法清单,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知识清单”。

技术应用:数字教材、人人通空间、移动课堂等技术手段。

设计初衷:

人教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三篇文言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有一个相似的经历:都经历了很多苦难,却都恢廓大度,他们的精神即使在灰暗的生命里也熠熠生辉。于是,我想把三篇文章整合起来,带领同学们一起探寻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可贵的精神之光。

三、教材分析及融合点的挖掘

第三单元古诗文单元,既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古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蕴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与课标要求高度契合。课标要求:教师应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所以,我试图挖掘这些作者身上的共同点:都在苦难的生活中艰难前行,又没有被悲伤的情绪完全裹挟。我期望通过突破这一点,达成课标“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梳理,完成重点词句的积累;

通过合作互助,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通过课内外勾连,体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光彩。

教学难点:

1、通过合作互助,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课内外勾连,体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光彩。

五、教法学法

九年级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基础有积累,据此,这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及技术应用手段分别是: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合作互助法、情绪感染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技术应用:数字教材、人人通空间、移动课堂。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置了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有一群遭受命运捶打的文人,面对生存的挫折,他们走出宫廷,与山水融合,与百姓融合,与“本我”融合,在苦难中焕发精神的光彩。

任务驱动,积累词句。

运用移动课堂,展示同学们“任务清单(一)”的完成情况。这张任务单包括易错字、重点词、重点句翻译三部分,掌握字词句为学生探寻古文人的精神光彩助力。

课内外勾连,探寻精神光彩。

此环节有四个步骤:

资料分享

教师提问:他们经历了什么苦难?他们应对苦难的方式是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师的备课资料,分享自己的思索结果,为下一步探寻古代文人的精神光彩蓄势。

小组合作

教师再次提问:他们为什么能以这样优雅的姿态面对苦难?课文能给你启示吗?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再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清单(二)”时间8分钟。

成果分享

请一组同学分享,用移动课堂展示,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补充。

小结

他们具有不畏权贵的正气,直视困难的勇气,山雨欲来泰然处之,进之退之不忘家国天下。故:苦难来临,他们从容优雅!

通过课内外勾连,引领学生探寻古文人的精神光彩,心灵受到触动。

探究写作方法

此环节有四个步骤:

自主学习

同学们先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清单(三)”。时间8分钟。

小组合作

再小组合作,补充、纠正,合作完成“任务清单(三)”,时间3分钟。

成果分享

请一组同学分享,用移动课堂展示,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补充。

小结

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写法清单,明白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的情感。

归纳总结,情绪感染。

在上下5000年历史文化中,我们有许许多多在苦难中焕发精神光彩的文人。他们虽然生活在黑暗里,但他们心中有梦,眼中有光。他们在时光隧道尽头,浅浅吟诵着我们的一首小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教师一边朗诵,一边大屏上渐次显示中国不同时代的文人图像,同时播放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通过塑造群体像,融合朗诵、图象、音乐,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合力增强精神光彩的感染力。至此,实现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课标“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要求。

文档评论(0)

139****516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