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这是《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第1篇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及点评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分析比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落实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解决办法:

1、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

2、文本研习,探究学习。

【教具及媒体的应用】porpoint

【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培养自学。

2、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激发兴趣。

在“亚圣”孟子生活的那个“家天下”的时代,天下一切,包括黎民百姓,都是国王的。要使高高在上的国王关注百姓,与民同乐,那决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他就是孟轲。他想说服梁惠王,实行仁政。他是怎样游说的?他成功了吗?

二、互查互评,交流预习。

①学生介绍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②正音正字

数罟(gǔ)洿(wū)池鱼鳖(biē)

狗彘(zhì)庠(xiáng)序河豚(tún)

③一词多义

A、河内凶

B、凶多吉少

凶C、汉初匈奴凶黠

D、甫闻凶讯

E、缉拿元凶

答案:A庄稼收成不好B不吉利的事C凶恶,残暴D不幸,多指丧事E杀人的人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加

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答案:A更加B施加C放上D增加E夸大

A、或百步而后止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或C、莫之或止

D、云霞明灭或可睹

答案:A有的人B有时C表示不定D或许

A、直不百步耳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C、理直气壮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

E、直上载公子上座

答案:A只不过B与“曲”相对C同“值”D径直

三、师生对话,释疑解难。

1、同学们在预习中,遇到哪些字词方面的问题?(及时讨论)

2、“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明确:“之”用在“寡人”和介词短语中间,结构助词,可不译。“也”用在主语后面,助词,表短暂停顿。

3、“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表达了梁惠王非常复杂的情感。自矜的心理。

4、“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意思?

明确:“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5、下面这些句子应如何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确: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文本研习,重点突破。

1、读完文章,你认为梁惠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整体感知)

研习:

自我评价: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印象:王好战。

你的观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梁惠王穷兵黩武,不恤民情,造成人民流离失所……不是一个好的国君。

2、孟子是怎样回答梁惠王的困惑的?(整体感知)

研习:

①用熟悉的事例设喻。②正面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重点研习)

研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本质。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五、大胆探究,表明看法。

1、孟子的“仁政”思想今天还有价值吗?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参考示例:孟子的思想,今天可作如下一些合理地引申:(不求统一,意思合理即可)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

文档评论(0)

zgc19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