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24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附答案).docxVIP

湖北省随州市2024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附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古代—春秋战国—秦朝—汉代对“物勒工名”制度进行说明2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和比喻来说明“物勒工名”的含义举例生动,形象说明了“物勒工名”制度在中国古代是如何实现的,而比喻则突出了“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影响3B项中的“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不是最早的“物勒工名”现象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物勒工名”制度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庄华峰

①“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它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②“物勒工名”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的现象,但此时多是标明物品的所有者,并非制作者。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的情况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些器物上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如《殷周金文集成》所录的“十一年蔺令矛”上刻有“十一年,蔺令肖狈、下库工师臤石、冶人参所铸钴户者”的铭文,记录了令(主持者)、工师(监造者)、冶人(制作者)的名字。这种现象在变法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秦国也大量出现。

③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物勒工名”制度也随之被进一步强化,不仅在实践中加强考核,在法律上也得以强化,这在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具体的规定,如《工律》说“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在秦朝就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④汉承秦制,“物勒工名”制度的实施日臻完备,其显著标志是,这一制度已深入到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目前在一些铜器、漆器、铁器、骨签等出土文物上均发现有铭文,而且铭刻内容较为丰富,如1956年,在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题字云:“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丹画木黄耳棓,容一升十六籥;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丹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掾林,守令史谭主。”铭文介绍了产品制造的时间、地点、参与制造和监督人员的名单。这说明,在汉代,“物勒工名”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⑤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如《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这一材料说明唐代对属于“细镂之工”的金银工匠及金银器制造,从工匠技艺的培训,到产品的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⑥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高峰,政府对手工业尤其是官营手工业的管理自然更加严格,“勒名”制度也更为规范、具体,最突出的是在工程材料上都要层层勒名。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的代表。栉风沐雨六百余年,南京明城墙至今仍然雄伟坚固,其中原因很多,有一个细节格外值得关注,每块城墙砖背后的勒名与当时严格的责任制是密不可分的。如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黄州府提调官同知曹振祖、司吏黄玑,蕲州提调官判官马彝、司吏倪琦,蕲水县提调官主簿夏时中、司吏谢原,总甲李谷云、甲首叶邦泰、小甲徐贵,窑匠黄益,造砖人夫何兴。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这种精确到人的责任制,有效加强了制砖工序的管理和监督。

⑦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节选自2023年3月01日《光明日报》

1.选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点明了说明对象,并阐释了“物勒工名”的含义。

B.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是最早的“物勒工名”现象。

C.唐代设立“匠籍”以及对工匠的培训、考核是对“物勒工名”制度的丰富和发展。

D.《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在我们身边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个你所了解的工匠,并说说他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工匠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不荒凉的人生即丰盈即滚烫即欢畅

王国平

①工作来到和田河采气作业区,蒲俊第一次见识了沙漠。“当时在车上看到沙漠,一大片、一大片的沙子,看不到头,感到很新鲜、很神奇。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正好当天晚上还有月亮,就想起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蒲俊说。他后来想,自己当时有“看沙漠不是沙漠”的感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送你一朵小红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