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doc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今天,我们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二、简介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 1、简介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2、关于奥斯维辛: 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画面,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 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 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绞刑室 2、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为什么作者罗森塔尔或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分析: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这种手法叫做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的原因。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 2、“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