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方春雷.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人 江苏省启东中学 方春雷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中较难的探究课题,探究往往流于形式,常用“验证”替代“探究”,缺少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将导致知识掌握缺失根基。学生不知道为何以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为分界点,为何把物距分成三段分析,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而不能应用动态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缺少过程的状态分析和识记是违背科学的。 基本想法: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有面的支撑才有点的突破。 初步探究:凸透镜能成像吗?屏上的像清晰吗?像与物相比:大小、正倒如何?你能改变成像情况吗? 深入探究:成像情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深入再探究:分析记录表,提出新想法(两个分界点),交流得规律。 凸透镜成像动画模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推进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交流、合作、探究能力。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找到两个分界点,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资源:发光物体(“L”型发光二极管组)、电池盒、凸透镜(两个)、光屏(带刻度线)、米尺、固定座(三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提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器材介绍:两个凸透镜,小的焦距4.5cm,大的焦距9.5cm;“L”型发光二极管组(带电池盒),其亮度高,大小固定,而且可以测量,实验方便;带刻度线的光屏,方便测量像的大小;三个固定座,用来固定物体、凸透镜和光屏。 出示幻灯片: 动手试试: 1.凸透镜能成像吗?2.屏上的像清晰吗?3.像比物大小如何?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4.你能改变成像情况吗?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提醒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光屏接收不到像,但通过动手,学生能自己解决。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学生都能发现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像,但没有发现正立的像。引导学生寻找正立的像。当大范围改变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时,有学生发现屏幕上只有光斑,没有了像,像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很好奇。有一组同学发现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像,请这组同学介绍成功发现的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看像时,有点刺眼,提醒学生不要长时间看。 教师对实验初探进行归纳。表扬部分小组。 凸透镜成像是这样的丰富,那么,凸透镜成怎样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进行猜想。 有学生提出猜想“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其他同学表示疑惑,这时,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同学们都认同这一猜想,点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学生提出猜想“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同学主动动手把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排放置,或相互替代,认同猜想。 有学生提出猜想“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用控制变量法,固定物体、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像变模糊了,是像的距离变化了呢?还是其他位置根本就没有清晰的像呢?学生思考,得出:一旦物体和凸透镜位置确定,像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光屏的位置不能决定成像情况,教师点出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有学生提出猜想“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让学生试试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学生用纸或手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只发现像的亮度变暗了,其他不变。说明凸透镜成怎样的像与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无关。 接下来重点研究凸透镜焦距不变时,物距变化对成像的影响。(出示幻灯片,介绍物距、像距。把直尺发给学生。) 提醒学生注意:物距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物距确定后,调节光屏,使像清晰。把焦距、物距、像距、像的特点记录于表格中。(这次学生实验比较熟练了,相对“初步探究”只是增加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当像和物体大小接近时,不好比较大小了,这时,使用发光二极管和带刻度光屏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学生可以用刻度尺测量,) 抽两小组同学的数据表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看数据表,竖着比较,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加。引导学生关注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作出猜想,通过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关注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作出猜想,通过实验验证。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把物距范围分成三段,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规律。(在这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欣赏,有学生惊叹“太聪明了”,) 物距 像距 大小 倒正 虚实 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像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f<U<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f V>U 放大 正立 虚像 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数据采集及现象记录表:

文档评论(0)

教学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