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V企业收益分配周密.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 美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制萌芽于19世纪后期,发展大致概括为以几个个阶段。 (1)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2)50年代后期到1973年。 (3)1974以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美国的标准员工持股制度有两种类型: (1)杠杆型员工持股制度(Leveragde ESOP,又称为融资型员工持股计划)。 (2)非杠杆型员工持股制度。 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 三、日本企业净收益分配模式 1.企业的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 日本资本市场相对于美国来说欠发达,上市公司少,日本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融资少,因此其股权表现为:(1)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低,且个人持股比重不断下降。(2)企业股东主要是银行和企业法人,其持股比重不断提高。 日本企业的股利政策的特征体现为: (1)现金股利支付率低。 (2)股利支付固定。 (3)股利支付方式单一 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 三、日本企业净收益分配模式 2 、管理者以年度分红形式分享企业利润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在这种制度下,企业的经营者通常是在企业内部产生。日本企业对经理人员的有效激励主要是通过事业型激励机制来实现,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是这个时期日本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法宝。在日本,经营者的报酬由两个部分构成:工资和年度分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企业开始引进更重视能力和工作实绩的新的工资制度,2002年日本40%的上市公司实行了年薪制。 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 三、日本企业净收益分配模式 3 员工以奖金制度分享企业利润 日本企业以人本管理理念而著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 日本企业的奖金制度是一种独立于工资之外的员工分享企业利润制度。 日本奖金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奖,占60%,平均发放给员工,不需要评定;另一部分为激励奖,占40%,按照员工的工作成绩、能力、资格、职务等评定。日本所有的正式员工均能获得奖金,奖金的数额与企业效益和员工表现相关。 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 四、美、日净收益分配制度比较及评价 1 、美、日净收益分配制度的比较 2 、美国净收益分配制度的评价 美国净收益分配制度的优点 : (1)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业绩。 美国企业净收益分配的缺点 : (1)美国高股利分配政策导致经营行为短期化和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2)股票期权导致高管人员舞弊,侵害股东利益。 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 (3)员工与管理者收入差距大,影响员工积极性。 (4)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在会计核算上通过费用核算导致委托代理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3 、日本净收益分配制度的评价 日本净收益分配制度的优点: (1)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2)保持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日本净收益分配制度的缺点: (1)日本的净收益分配以股东利益为代价,不利于股份公司的发展。 (2)日本经营者低报酬可能导致激励不足,不利于企业创新。 第五部分 中国国有企业净收益分配制度改革 一、 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 1、 1978年以前的国有企业净收益分配制度 2 、1978年以后的国有企业净收益分配制度 二、现代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 1、国有股份制改革 2、 股权分置改革 .3 、现代企业利润分享的形式 股票期权制度 员工持股计划 年薪制 第五部分 中国国有企业净收益分配制度改革 三、当前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基本内容 1、国有企业净利润分配的基本程序 2、国有企业净收益分配的主要项目 3 、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收益净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剩余收益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强制程度高,强制规范多 缺少一些重要原则 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企业收益分配理论的回顾与评价 企业收益分配 1.1 企业收益的概念 1.经济学上收益 亚当·斯密第一次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并认为收益“乃是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后来许多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概念。 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1946)一书中将收益定义为:“个人在本星期能支出的最高数额的货币,并预计在未来的每一个星期仍能支出按实物标准计算的同一数额 关于收益,观察的角度不同,收益所含的内容不同。 一、企业收益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纵观各种分配理论,人们在思考分配是什么的过程中,客观上给经济收益一个简洁的解释,即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这一概念从开始的农业化阶段就有了基础。 马克思认为收益是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交易费用经济学家和产权经济学家如威廉姆森、哈特、克莱因等则认为企业剩余是一种特殊或专门投资的租金。如哈森(Hansman,1996)认为:企业在偿付了契约债务

文档评论(0)

企业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