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求解企业方程式.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联重科-求解企业方程式.doc

中联重科:求解企业方程式 本刊记者??范庆桦?罗巍??《中外管理》 ? ? 据说,香港小超人李泽楷,从白手小子到实现控制近6000亿港元财富的香港第二巨富,仅用了10年时间。 同样是10年,科研人员出身的詹纯新,带领包括他在内的8名创业者,依靠50万元借款,打造出了17亿元资产的现代企业集团——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7亿元人民币与6000亿元港币相比,似乎太过悬殊。但不同的是,李泽楷是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圈钱,而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则是在众多的企业家对李泽楷“顶礼膜拜”的浮躁中,实实在在地求解着企业发展的方程。 一个人,如果用“加法”设计人生,他的道路或许会很平稳。但若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就必须懂得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解“方程”,让企业在方程式的变幻中,开放壮丽的奇葩。 **一位“室主任领导下”的院长** 有过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数学教师经历的詹纯新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遇到难题,他总是抱来一摞厚厚的资料,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运用熟悉的逻辑推理解题。人生的紧要关头如此,做企业亦如此。 1992年,詹纯新走上了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年仅37岁就成为司局级干部,詹纯新的机遇着实令众多同龄人所羡慕。詹纯新自己也知道,只要在工作中不出现大的闪失,只要他遵循着“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为官之道,他的前途将会无比的辉煌灿烂。 但现实却打破了詹纯新在许多人眼中的个人蓝图:一个拥有500多名科研人员的国家级研究院,每年仅靠国家划拨的100多万科研经费和二、三百万的技术转让收入艰难度日。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年代,为了搞活,研究院以研究室为单位,成立了十数家大大小小的公司,以期让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发挥最大的效益。一向以科学研究为已任的专家学者纷纷夹起了皮包,卖图纸、做生意,忙得不亦乐乎。用詹纯新的话说,那时的研究院是“室主任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大小诸侯割据,想的只是怎样让自己那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过上好日子。研究院事实上剩下的只是一块虽大却空的牌子。 **拿着金碗讨饭的反省** 上任伊始,詹纯新协同院长赴北京找国家计委要项目。在北京的多日奔波中,他蓦然意识到:国家的科研项目寥寥无几,即使要到了,资金也是微不足道。靠这样讨饭吃,研究院永远也摆脱不了目前的窘境。 一个由几位农民兄弟经营的乡镇企业,依靠向科研院所购买科技成果,都可以成就一番大业;一群高智商的知识分子竟然守着“第一生产力”向别人讨饭吃,这难道不是科研人员的悲哀? 离开北京的前一天,送走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后,詹纯新果断地对院长说:既然我们能把徐州工程机械厂这样的企业扶持成行业龙头,也能把山东一家生产土起重机的五人小厂变成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为什么不能自己办一个企业,让科技产业化? **“将来研究院就是公司的!”** 1992年9月28日,由詹纯新出任总经理的长沙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正式挂牌,宣告成立。尽管当时公司最大的设备只是一台价值5000元的台钻,詹纯新还是豪情满怀地提出了目标——“现在公司是研究院的,将来研究院就是公司的。”这个目标虽然表达了詹纯新的鸿鹄之志,但在当时多少有些犯忌:一个国家级研究院,凭什么会成为你公司的?口气太大了吧? 詹纯新回忆说:“那时,院里的十几家公司虽没有什么规模,但小日子过得都挺滋润。” 詹纯新的公司首先选中的产品是砼输送泵,这是他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后确定的。他认为,商品砼在我国基建行业之所以迟迟成不了趋势,关键在于推动这个行业进步的先进设备——砼输送泵,国产的质量过不了关,进口的价格又昂贵得让施工单位难以承受。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产品将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经过无数次的设计修改和试验,1993年7月1日,中联公司第一代产品HBT40砼输送泵,终于在研究院院内的一堆篝火旁诞生了。科技一旦转化成产业,便迸发出核聚变般的能量:当年,中联公司总共只生产了10台设备,却创造了230万元的利税。 首战告捷。200多万元利税的爆炸性新闻,震惊也震醒了一批科技工作者。为了扩大企业规模,研究院实验车间和输送泵研究室一同并入了中联公司。 **“全面停产”的甜头** 1994年初,正当中联公司准备用加法递增企业利润之和的时候,已售出的10台产品却红灯频闪,纷纷告急。砼输送泵不同于其他设备,一旦出了故障,抢修不及时,砼的浇铸界面就会凝固,不仅影响施工质量,更会造成设备和输送管道报废。 中联公司的科技人员,像消防队员似地奔赴在各个施工现场,掌门人詹纯新却又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数日后,他走出房门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十分吃惊的决定:停产!重新研制第二代产品! 那时的中联公司,已拥有90余众,这意味着全部停产搞研发,光每天的开销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面对众多的反对意见,詹纯新不为所动:“成功了,功归大家;失败了,责任我一人扛。”他斩钉截铁。 又是一个7月,中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