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教材分析.doc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教材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9个单元,其中穿插了3个综合应用,教科书还配合有关内容安排了“括号的由来和作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计算工具的演变”3个数学文化。 二、主要特点 1.注重素材内容“三实”,创设愉悦学习情境; 2.内容呈现活泼多样,有较强的可读性; 3.体现过程性,提供探索与交流空间; 4.渗透数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5.重视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反思意识; 6.精心选择数学背景知识,寓教于读之中; 7.重视综合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四则混合运算 主要内容:共设计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2个练习和数学文化“括号的由来和作用”。即例1是没有括号的三步计算,例2是小括号内有两步计算的三步混合运算,例3是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例4是有两种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内容建议用4课时完成。⒈注重对混合运算方法实质的理解,淡化运算方法的文字表述,把握好深浅度。⒉明确起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⒊重视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列算式时为什么要用括号,在计算中括号起了什么作用。⒋注意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单元主题图、乘除法的关系、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和整理与复习,单元末结合学习内容还安排了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单元教学提示:⒈重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关系。在“具体运算”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包括正确理解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⒉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⒊重视学习方式的引导,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⒋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各节教科书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乘除法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3课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讨论、归纳乘除法的关系及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关于“0不能作除数”的教学,教师只需通过实际例子,说明这个规定是合理的即可。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例1教学乘法交换律。例2教学乘法结合律。例3教学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例4教学乘法分配律。例5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本节教学建议用5课时完成。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对算式的计算、对比中发现乘法运算律,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难点是归纳乘法分配律和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例4既是这节教科书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可以与教学例2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的素材。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发现等式(50+30)×75=50×75+30×75的特征,初步感知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再在多个算一算,议一议中体会分配律的实质,最后用字母和语言表达出运算律。 教学例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第1小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用,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题目特点与乘法分配律表达式一边的特点相同,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题变形为32×(27+73),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去理解,即27个32与73个32的和正好是100个32。第2小题是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口算乘法及乘法的意义进行思考,102×45,即102个45,可以看成是100个45与2个45的和。 探索规律 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完成。重点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并在探求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难点是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教学例1时要注意:一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例题中的算式,自己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自己探索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再引导学生把各自发现的具体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2只要求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不对规律进行推理性地抽象概括。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例2中的表格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解决问题 本节教学建议用4课时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收集、提炼、抽象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建立数学模型”,像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也可看作构建的一个数学模型。教学例1时,要把例1及它后面的“议一议,算一算”、“试一试”看作一个整体来学

文档评论(0)

smxxcy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