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道德、理想——浅析艾特玛托夫小说.docVIP

自然、道德、理想——浅析艾特玛托夫小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自然、道德、理想——浅析艾特玛托夫小说 【作者】严 仁 红 【关键词】艾特玛托夫??全球性思维??自然??道德??理想? 【指导老师】胥 志 强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钦吉斯?托列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1928——???)是前苏联(现为吉尔吉斯国)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能用本族语言和俄语两种语言写作。 艾特玛托夫出生在农村,世代贫穷。艾特玛托夫的父亲拉列库尔自幼进城读书,后来在城里担任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干部。他尽管随父母住在城里,但在家乡的祖母常常把孙子接回山里住。祖母是一个极富魅力而又聪明过人的妇女,受到全村人的尊敬。她有讲不完的真假难分,无奇不有的趣事、神话、有唱不完的民歌[1](p3)。这些对艾特玛托夫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50年代初,他把反映吉尔吉斯民族的山村生活引入到作品中。如1958年发表的《查密莉雅》,小说写了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已婚少妇查密莉雅爱上退伍军人丹尼亚尔而私奔的故事。60年代作者把表现和颂扬吉尔吉斯劳动人民的题材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如《永别了,古利萨雷》(1966年)小说描写了塔纳巴伊和爱马古利萨雷在艰苦的环境中共同度过困难。70年代,艾特玛托夫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3](p410)。如《白轮船》(1970年),小说描述了西伯利亚偏远地区的一个护林所三户居民的生活情景与吉尔吉斯民间传说中本来就有的关于民族起源,长角鹿妈妈的神话,体现了游牧民族对于大自然和动物优美的想像、崇敬的心理和感情[3](p411);另一部小说《花狗崖》(1977年)也大量运用想像、梦幻、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写了远东一个少数民族尼福赫人的生活。八九十年代,其代表作《一日长于百年》(1980年)又名《布兰内小站》。主要的情节是发生在哈萨克荒漠里的一个错车小站,铁路工人叶吉盖带着六七个工人组成的小队伍到母亲的墓地去送葬,他在走的一天途中作了回忆和随想[3](p413)。另一部小说《断头台》(1986年)是一部多主题、多线索的长篇小说。艾特玛托夫的创作仍没停止,不断的新作将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长篇小说《雪地圣母》(1988年),中篇小说《成吉思汗的白云》(1990年)等。 国内艾特玛托夫研究,有的是探讨他创作中的人道思想,如陈爱香发表于肇庆学院学报第24卷第6期的《试论艾特玛托夫创作中的人道思想》;有的是对其小说进行悲剧性分析,如杨素梅发表于洛阳大学学报第21卷第1期的《艾特玛托夫生态小说的悲剧性分析》;有的是对其叙述视角进行分析,如王炜发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第3卷第11期的《论艾特玛托夫小说的叙述视角》;有的就单部作品分析天人和谐观,如李泽发表于克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的《〈白轮船〉所演绎的天人和谐观》。他们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对作品中的全球性思维进行全面分析。 艾特玛托夫的全球性思维又称星球思维。具体而言就是一种跳出某一社会群体、阶级界限,超越民族、国家意识,用全球性眼光来看待生活、善待自然;倡导关心别人的命运,希望人们幸福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其作品中主要体现在自然、道德、理想等方面。本篇论文就试图用全球性思维对其作品中的自然、道德、理想做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 自然 艾特玛托夫是一位吉尔吉斯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全球意义的作家[1](p104)。他在全球性思维的指引下,在其文学创作中,力求追求一个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和全宇宙的和谐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艾特玛托夫在创作《白轮船》时塑造的主人公年仅七岁,且无名无姓。让主人公生活在远离喧嚣的、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有意模糊了小说的社会性。小说描写了伊塞克湖畔的自然美景,从而加强了小男孩对未来的向往。小男孩住在偏僻的山村,没有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童心、爱心使他与大自然为伍,把它们当成小伙伴。河畔的石头和花草成了他的好朋友。他把他最喜欢的石头叫‘坦克’,他经常在这些石头上玩[8]。河岸边到处长满了牵牛花、色拉尔珍草。他常常钻到草丛中去,仰卧着,闻着草的芳香,眺望天空,想着自己的心事。他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阳光、河流、山峦。美好的大自然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和安慰,美好的大自然陶冶着小男孩美好的性情。小男孩对大自然倾注了爱心,更加流露出小男孩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人生未来美好的向往。 (二)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入,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开发范围可以延伸到从前无法到达的偏远地带,这些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满足人们新的生活需要的同时,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欲望,越来越多的森林被砍伐,生物被捕杀,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空气、土壤、及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各种瘟疫不断产生,这也严重影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