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导论心得体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科学与人文》心得体会 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与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双翼使劲,才能万里高飞,长空竞胜。作为教师的我重点看了《经典科学与人文》一书,看后,使我心朝澎湃,感慨万千。 关于“人文”与“人文精神”的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此作出过阐述。《辞海》上说: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指贯穿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见《辞海》)可以说,对于人文精神,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 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科学一般是指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但是掌握了知识技术并不等于拥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怀疑的、批判的、理性的求证的精神,它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人文精神显然也和科学精神有内在联系。对真理的追求既是科学精神主要特征也是人文精神所关照的,它们共同反对一种唯知识论、唯技术化。特别是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许多诸如环境、生态和高科技等带来了一系列伦理上的问题,都需要人文精神中“善和美”来弥补和克服科技中存在的盲点和局限。因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比更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用人文关怀去关照一切社会行为包括科学活动,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应该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对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思想教育一提人文精神的培育,很多人立刻想到传统教育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并且有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的趋势。其实这是两个概念,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化的,并受一定的社会阶段和社会空间的影响,往往带有功利化。它强调的是群体的,对思想认识往往要求统一、拒绝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教育认同、灌输为主。 人文精神所关注的是:人的个性、自我、人内在的主体精神品格。人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追求真、善、美。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注重培植、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所以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读罢此文,结合我们的具体语文教学,我认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从最新的一套初高中教材来看,它的比例有越来越大趋势。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作品,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对培育人文精神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存在着误区,和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唯知识化的倾向严重,因而把语文课上成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因而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培植、濡化、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薰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 与“工具论”者相辅相成的是,在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长期以来受政治上“左”倾思潮的影响,忽视语文教材中作品本身的内涵。把语文课文当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于是我们看到,在学鲁迅的文章时,人为地强调鲁迅的战斗性,强调他的阶级性,强调他的思想倾向,政治立场等,给学生造成很多误解,学生便带着有色眼镜来看鲁迅的作品,把它看成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其实鲁迅本人是复杂的, 鲁迅的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和精神是多方面的。我们提倡和培植人文精神的第二步应该是还文章的本来面目,追求一种科学的“真”。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抨击的社会上的种种黑暗,不是专对国民党。这黑暗的根源,有在一二千年以前的,也有在几百年前的,不过国民党执政以来,还没有把它根绝罢了。”某些国民的劣根性就是这样,例如阿Q,不是到今天还大量存在着吗? 再次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风貌,不同时代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它作出新的解释。文本应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优秀的作品可以有多层内涵,呈现出主题的“多意性”,因而有“说不尽的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我们习惯上的语文教材的处理,往往“一刀切”“一言堂”,不讲个性,而强求共性,对文学作品是这样处理,对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