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题1 (选用公式) *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法分析 三 学法分析   四 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错位相减求和,不仅得出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列知识和解决一类求和问题的重要基础和有力工具。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题是高一上的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有已学习的函数的有关知识、本节前面的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等。因而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与已学过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从公式的形成、公式的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的“错位相减求和法”,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这也是一个不利因素。鉴于上述因素,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①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② 通过“错位相减求和法”的使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③ 通过规范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公式应用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错位相减法”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公式简单的综合应用”两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法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 问题呈现阶段 探索发现阶段 公式应用阶段 问题呈现 棋盘与麦粒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棋盘有8行8列,关于国际象棋有这么一个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在第3格子里放4颗麦粒,在第4格子里放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完成上述要求”.国王觉得不难办到.就欣然同意了! 你认为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 设计说明 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 探索发现 由于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的麦粒的2倍.且共有64个格子.各个格子的麦粒数依次是: 学生不难分析出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就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 探索发现 问题1:求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式的特点,采用 适当的方法求和,学生可能很快采用 “倒序相加” 求和,通过尝试,显然无 法求和.若此时两边同乘公比2,得 问题1:求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 (将前面两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就很容易发现错位的数均相等,可以想到两式相减可能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① ② ② - ①,得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此类求和,有一个很浅的意识,为下面的公式的推导起到一些铺垫的作用.) 探索发现 设计说明 通过实例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特殊式子求和,为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⑴×q, 得 ⑵ ⑴-⑵,得 由此得q≠1时, 设等比数列

文档评论(0)

38号店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