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docVIP

论文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 摘要:历来学者对于《长恨歌》的研究铺天盖地,尤其对其主题的看法众说纷纭。本文在集众家之评述的前提下,否定了《长恨歌》为单纯讽喻诗,以世界公认的悲剧定义——“美”的毁灭为中心,从审美角度探讨分析“恨”中之“美”与“美”中之“恨”在长诗中相辅相成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诗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形象在民间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主题,感伤诗,讽喻,“风情”,“戒鉴”,悲剧定义 ,审美活动,审美情趣,“美”的怀念,“恨”的延续,完美的统一。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口号,在“新乐府”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风格“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流利明快、意脉贯通” ,其诗歌以“浅切”见长,相传老妪能解。 以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白居易的诗文前期表现出极高的参政热情和“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写有讽喻诗《秦中吟》等,思想倾向鲜明,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后期深感官场险恶,转而独善而远祸,受佛道影响较大,关注一己自我,乐天安命,在率意自在中流露性情,追求闲适和超然物外的淡泊宁静,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舒放。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白居易的诗词:“称心而出,随笔而写”、“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 说的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两首著名的长篇叙事抒情诗。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任周至县尉时所作。一天,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出游,谈到李杨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如何?”于是白居易赋诗、陈鸿作传,歌传本为一体,都以李杨的爱情故事为题材,而最终结局又是悲剧,“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故曰《长恨》。 一、 “美”与“恨”的悖论之争 《长恨歌》虽历时千载,但依然脍炙人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自夸道:“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此增价”,而“一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读者的心声。然而,《长恨歌》之“长恨”究竟为何?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派: (一)爱情主题说 不可否认,在唐代《长恨歌》之所以受大众喜爱,与其对李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缠绵悱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爱情“犹如一曲生死之恋”,“其描写情事,如泣如述” 。可以说,这部作品对李杨事迹的剪裁,模糊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皇帝与妃子的关系,将其描绘成天上人间生死相随的恋人。这样的爱情不仅契合唐人浪漫的审美心态,是当时民众所渴望的经典爱情,宣扬真正的爱情,而且饱含了对李杨的同情,揭示了其爱情悲剧结局的必然性。白居易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而非讽喻诗 ,也表明了他对这首长诗的宗旨定位。他是在“借兴亡之事,说儿女之情”。 (二)讽喻主题说 唐代诗人喜欢拿李杨二人的故事作为讽喻的对象。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李杨二人糜浮的生活以及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处境:“东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深刻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与阶级矛盾的极端尖锐,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必然发生。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长恨歌》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把历史经验教训用动人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激起中唐历经安史之乱后人心思恋大唐盛世的文化情绪,告诫后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应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也说“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 (三)双重主题说 诗的前半部分字字珠玑,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汉皇重色思倾国”起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兄弟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极明显,视为长恨之因;后半部分又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李杨的生死别离和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然而在歌颂与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唐明皇的重色轻国造成的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诗的客观效果则是同情远远超越了讽刺,读者往往被其“风情”所吸引,而忘却了“戒鉴”。 (四)其它观点 以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传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长恨歌》记录了一件“世所不闻”的“隐事”,即兵变中杨贵妃用偷梁换柱之计易服潜逃,然后出家为尼。但此说多属想象与臆测,缺乏文献支持,被认为是对《长恨歌》的歪解,影响力不大。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长恨歌》是假借李杨的故事,表达对自己不幸爱情的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湘灵,历经磨难最终悲剧收场。因此认为《长恨歌》中的李杨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遭遇改造而成的意象,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