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离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2第二单元的《离骚》节选第一课时。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屈原的心志,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知识点,理解楚辞和《离骚》的基本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熟悉大意,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屈原的形象,因此,朗读和理解大意是第一课时的重点。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句,把握诗意。 2. 诵读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诵读诗句,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诵读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品质。 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自己手头的资料读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各学习小组在课前分工合作,搜集下列资料: ①屈原生平及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②屈原的主要作品 ③有关《离骚》的注解和评论文章 (节选) 一、导入课文: [屏幕显示端午节画面] 二、知识积累:(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来介绍屈原及时代背景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 今湖北秭归 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2、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屈原的形象。 il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赤胆忠心,胸怀炽热; 嫉恶如仇,坚持理想 三、诵读理解: 1、自读:结合注解,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时思考《离骚》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点。) 学生会发现本诗多用“兮”字,从而引出对“楚辞”的理解。 楚辞是古代楚国的民歌,楚辞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用“兮”,“兮”有时候放在单句句中,有时放在单句句末,《离骚》节选部分都放在句末,它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停顿、舒缓的语气,有抒发感情的作用。课文以七字句或者六字句居多,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每句读两拍或者三拍。 关于“楚辞”: 2、教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体会诗意。 教师点拨: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注意节奏和语气。 3、齐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形式,只有将自己和文本近距离对话,融入诗歌,才能把握诗歌的内涵,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4、精读:表现屈原情感的重点语句,感受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点拨:诵读过程注意读音、节奏、情感的融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政治遭遇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嫉恶如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理想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退隐闪念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献身真理 四、拓展延伸: 在学习古代作品的过程中,增强文化意识,继承传统文化,并且关注生活。 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反复诵读《离骚》,我们眼前仿佛呈现了为了楚国忧心忡忡,忍辱负重的屈原。在当今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爱国精神?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屈原不仅又回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感情更加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