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66 卷 第 11 期
2011 年 11 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6, No.11
Nov., 2011
海峡两岸 2011 年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研讨会纪要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
为促进海峡两岸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科研的进一步互动与交流,由台湾高雄师范
大学地理学系、高雄市台湾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联合
主办的“海峡两岸 2011 年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研讨会”于 2011 年 9 月 16 日至 17 日在台
湾高雄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海峡两岸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普及。
1
会议概况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大陆方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
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
所等大陆 14 个单位的 20 位学者,以及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南大学和台湾中
央研究院、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等 8 个单位 31 位学者及高雄师范大学研究生共 80 余人,
其中教授 (研究员) 24 人。南京大学和高雄师范大学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作了大量前期
组织工作。大会开幕式由高雄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齐士峥教授主持。高雄师范大学校长蔡
培村教授、副校长吴连赏教授、地理学系主任洪富峰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许世
远教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夏正楷教授、主任朱诚教
授分别致开幕辞。海峡两岸代表思想活跃,针对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交流,取得
了许多共识和丰硕成果。
1.1 第四纪环境与人类活动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作了“台湾全新世环境变迁与史前人群适
应”的专题演讲,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的分析,论述了台湾晚更新世以来,全新世环
境与海岸线变迁和环境灾变对人类活动聚落遗存分布的影响,探讨了台湾原住民多元文化
的形成过程。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通过对华北地区文化遗址的地貌环境考察,论述了河流地貌演变
对人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归纳出西拉沐伦河、伊洛河、薛河、喇家、东方广场五种主要
模式。南京大学王富葆教授在多次野外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及古
代文明的兴衰。滁州学院郑朝贵教授基于 GIS 分析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安徽淮河流域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演变关系作了探讨。彰化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蔡衡
教授介绍了台湾中部土壤发育与地貌环境演化的关系及其指示意义。中正大学谢孟龙助理
教授根据花东海岸阶地特征调查,对台东海岸地形变迁与史前文明的兴衰关系作了探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教育部“985 工程”专项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2011CL1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2009009111003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SKLLGG081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基金资助项
目 (PAPD)
1582-1584 页
11 期
吴 立 等:海峡两岸 2011 年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研讨会纪要
1583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杜耘研究员对长江中游地区近代湖泊演变及其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南京大学马春梅副教授对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晚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
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特征作了分析。台湾树谷文化基金会考古中心朱正宜主任根据考古发
掘和地层钻探资料论证了台南地区全新世海进海退的历史过程。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屈慧
丽助理研究员对台中地区史前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影响问题作了探讨。高雄师范大学
博士生龚琪岚对台湾地区巨厚阶地沉积层中所夹泥层的环境意义作了分析。南京大学博士
生吴立对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古洪水沉积判别方法作了探讨。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原系
主任陈文山教授作了台湾海岸平原末次冰期以来海岸变迁的专题演讲。通过对海岸平原钻
孔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台湾海岸平原受构造运动隆升和沉陷的影响以及古地形与古环境重
建的问题。陈教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台湾海岸线每年数公尺的迁移速度是属于全球最快
速的区域之一,并从考古学研究思路出发分析了全新世以来台湾海岸平原区古环境变迁对
人类生活影响的未来趋势。
1.2 地貌学与环境经营管理
南京大学朱诚教授对长江流域水库大坝建设数量剧增带来的生态危机作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洪水过程对河道清淤的积极作用,以及古代都江堰工程以疏导为主的治水经验对长
江流域今后防洪、排沙、灌溉、航运及生态综合治理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张玉
芬教授探讨了长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沉积物磁学特征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