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财产类犯罪司法适用的若干问题探析.pdf

挪用财产类犯罪司法适用的若干问题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

摘 要 一般意义上讲,挪用财产类犯罪包括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挪用特定 款物罪。因挪用特定款物罪法条规定较明确,适用分歧不大,且案件数量少, 本文在这里不做专门的论述,而将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 的司法适用问题上。 在司法实践中,挪用财产类犯罪一直占经济犯罪总量相当大的比例。目前, 此类犯罪正朝着涉案金额巨大化、犯罪主体智能化、广泛化、犯罪手段复杂化、 犯罪形式多样化等方向发展,给司法机关打击惩治犯罪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本 文主要结合司法实践,以刑法理论为指导,对挪用财产类犯罪的犯罪对象及犯 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立法建议。全文约三万字,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挪用财产类犯罪侵害的对象及客体。 笔者以犯罪嫌疑人饶茂生涉嫌挪用资金罪一案为基础,结合刑法理论,探 讨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包括不动产。笔者认为,无论是挪用公款 罪还是挪用资金罪,其犯罪对象均不应该限制于“公款”和“资金”本身,而 应当将其惩处对象的外延做合理扩大。首先,非特定公物应当成为挪用财产类 犯罪对象。挪用非特定公物无论是为了变现,还是为了挪用非特定公物获取其 它利益,均应该成为挪用财产类犯罪的对象。其次,非特定公物中包括不动产。 不动产所具有的物权属性,决定了不动产的相关权利凭证被非法处置的根本目 的就是对不动产的非法处置。 二、利用不动产抵押权套现使用的做法是否可以认为挪用资金。笔者认为, 在刑事领域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 33 条和《民法通则》第 89 条的规定来认识不动产抵押权套现的行为性质,同时,以不动产抵押权获取银 行贷款的行为,既体现了挪用不动产的资金功能,又符合《全国法院审理经济 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第四部分挪用公款中第(四)条的司法解释宗旨, 该条文规定:挪用有价证券、金融凭证用于质押行为性质的认定——挪用金融 1 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与挪用公款为他人提供担保 没有实质的区别,符合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规定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挪用公款数额以实际或者可能承担的风险数额认定。因此,挪用有价证券、金 融凭证用于质押行为性质的认定,应该同样适用于不动产抵押权的设定,均应 当以挪用财产类犯罪处罚。 三、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否指资金的使用权。笔者认为,挪用财产类 犯罪侵害的客体当然应当包括财产的使用权,但认定资金使用权被侵害的方式 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框架,由于担保等行为造成使用权从实质上处于风险状态时, 就可以考虑对财产使用权的侵害是否已达至刑法所规定的入罪标准,至于是否 造成损失和后果,仅仅是量刑情节所考虑的问题。 第二部分,挪用财产类犯罪中客观方面的认定。 笔者以犯罪嫌疑人何生涉嫌挪用资金罪一案为基础,结合刑法理论,探讨分 析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挪用资金罪的职务便利的认定是否包括利用多重职务便利。对利用职 务上的便利的认定就是行为人利用在某一职务上形成的便利条件。但是,随着 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所有制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总公司、投资的控股 公司、全资子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都十分微妙,尤其是行为人在上 述公司中均有任职或有多个任职时,利用职务便利的界定往往因为资金流转过 程的复杂性、单位之间对资金的权属性质、行为人对资金的操纵性等而变得愈 来愈复杂,利用职务便利如果不包括利用多重职务便利对认定该类犯罪不利。 很多股份公司大量设立帐外帐,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了大量资金往来款,该种往 来款在记账科目上一般能够显示正常资金流转关系,但在实质上则被大量违规 拆借。越来越多的犯罪嫌疑人利用多重职务便利借拆借之名,行挪用之实。笔 者认为,为了有效地打击这一类犯罪行为,应当明确“多重职务便利”属于利 用“职务之便”的应有之意。 二、挪用资金罪中归个人使用如何认定。挪用财产类犯罪中归个人使用的 客观方面的要求,从 1989 年挪用公款被规定为犯罪起就引起广泛的争论。最高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多次出台相关解释,以统一司法实践,但效果不甚 理想。为此,2002 年 4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立法解释——《关于《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