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述评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pdfVIP

综合述评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3 卷 第 2 期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Vol. 23  No. 2 2001 年 6 月 NORTHWESTERN SEISMOLO GICAL JOURNAL J une , 2001 综合评述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 1 2 袁道阳 , 张培震 ( 1.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要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针 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 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 , 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 研究相结合 ,特别要注重深部构造的研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 新生代构造 ; 第四纪地质 ; 活动构造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0844 2001 02 - 0199 - 07 0  引言 青藏高原素称“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在 4 500 m 以上. 高原的强烈隆起是新生代以来地球 上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 高原隆起的原因、复杂的地壳结构和其所处的构造位置以及由于高原的隆升所引起 的自身和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等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多年 来 ,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提出了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理 论问题 ,如造山模式、高原隆升机制与全球变化等. 本文在综述近年来有关研究的新进展的基础上 ,就与活动 构造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概略的讨论. 1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1. 1  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演化 青藏高原在地质构造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 ,其中之一就是地壳厚度较大 ,几乎达到了正常地壳厚度的 2 [ 1 ] [ 2 ] 倍. 滕吉文等 根据人工地震测深资料 , 曾融生等 根据重力资料均得出青藏高原的平均地壳厚度约为 70 km 的结论. 在高原内部地壳厚度也存在显著的变化 ,并与其地势大体呈正相关. 总体上北喜马拉雅、拉萨地 块和羌塘地块地壳厚度较大 ,普遍在 75 km 左右 ,甚至达 80 km. 北部可可西里和昆仑山区莫霍面略有抬升 , 地壳厚度约为 60 km. 青藏高原北缘 ,沿阿尔金 —祁连山一带向 N E 方向地壳迅速变薄. 由北喜马拉雅向南, 地壳厚度变薄 ,并逐渐过渡到印度地盾的正常地壳厚度. 青藏高原的周缘是地壳厚度陡变带 , 向四周地壳厚度 迅速变薄. 地壳之下的上地幔顶部较为正常 ,相对较薄 ,岩石圈厚度为 120~165 km ,呈南薄北厚的态势. 地壳 热状态表现为南热北冷[ 3 ] . 古地磁研究表明 ,青藏高原是由一些处于不同纬度的大陆块体在不同地质时期拼合起来的. 现有的地球 物理资料和地质调查资料显示 ,青藏高原由 5 条狭长的缝合带和被它们分隔开的 6 个地块所组成[ 4 ] :高原的 北缘为西昆仑 —祁连山加里东期缝合带 , 向南依次为柴达木地块、昆仑山华力西期缝合带、巴颜喀拉地块、金 沙江印支期缝合带、羌塘地块、班公湖 —怒江燕山期缝合带、藏北地块、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期缝合带和喜马 拉雅地块. 缝合带的时代由北向南依次变新 ,显示了亚洲大陆逐渐向南增生[ 5 ] . 印度次大陆自晚白垩纪开始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资助;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论著编号:LC2000018. ( ) ( ) 作

文档评论(0)

精品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