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之魂 —— 论金庸小说中的“义”文献综述.doc

武侠之魂 —— 论金庸小说中的“义”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武侠之魂 —— 论金庸小说中的“义”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1]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 [2]?十五部小说中,每一篇都很有特色,但是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六篇小长篇,一个三部曲,以及“三杰作”。 金庸有一个庞大的系列作品——《射雕三部曲》,三部作品均可堪称经典。《神雕英雄传》小说的问世,给金庸带来了很大的荣誉;《神雕侠侣》在情节上是紧接着《射雕英雄传》的。它的诞生过程对于金庸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因为它是和《明报》一同问世的;《倚天屠龙记》于1961年连载于《明报》,它的开头和《神雕侠侣》的结尾相接,由郭襄牵线。在《射雕三部曲》之上,金庸还有三部被称作“三杰作”的小说,分别为《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放在整个人类文学史上,它们都是一流的作品。” [3] “《天龙八部》被最多的读者称誉为金庸小说的绝顶” [4];《笑傲江湖》从1967年开始写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所以在政治学上,它被认为价值最高,一些写杂文的人、学者、以及思想家都很看重这部小说政治学的价值;《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步完笔的小说,这是金庸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它一反武侠小说的传统面貌,塑造了一个几乎不会半点武功,也没有丝毫文才的形象,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形象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精神上的反省。六部小长篇和三部短篇小说也是各具特色。《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先生的处女作,同时也是成名作;在《碧血剑》中我们不光可以感受到金庸的文才,也可以窥视他的史才;《雪山飞狐》不足20万字,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将一百年的故事浓缩在一天之中来写,小说的结局更是让当时的“整个香港都沸腾了,都在议论胡斐这一刀到底是劈还是不劈” [5];由于在《雪山飞狐》中胡斐的形象不够明确,所以金庸又写了一部《飞狐外传》来补充胡斐的形象。《飞狐外传》不是《雪山飞狐》的续集,而是前传;《连城诀》使用的是寻宝模式;《侠客行》 “重点写的是父母怜子之情” [6]。《鸳鸯刀》是金庸最短的小说,但是艺术含量很高,里面“有武侠,有传奇,有神话,有政治,有历史,有爱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7],结构上也是精妙之极,结尾“西子捧心”的典故用得恰到好处;《鸳鸯刀》是一部带有喜剧风格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性格化的人物,具有深刻的寓意。《白马啸西风》写的是一个悲剧,“它的‘武侠性’并不突出,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一部凄凉婉转的爱情悲歌。” [8] 作为他办报的副产品,金庸先生没想过他的小说可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眼球也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金庸的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当代狭义小说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他。他的有些小说是有连续性的,但是却无一雷同,“这需要可等大的学问,何等大的才气,何等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修养?” [9]小说中所涉及的思想也是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包罗万象。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小说的文学性,金庸小说不仅行文流畅婉转,而且还有诗有词,十分耐读。而其场面之阔大、意境之奇丽,也往往让人叹服。 金庸小说虽然好,但是肯定也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因而争论在所难免。其中世纪之交的两次争论是最深入人心的。 1994年12月2日,鄢烈山在《南方周末》第8版“芳草地”栏目上发表了《拒绝金庸》,在该文中,作者从“历史认知”、“价值趋向”和“文化娱乐”三个角度质疑了武侠和武侠小说,并且直接指出:“我的理智和学养顽固地排斥金庸(以及梁羽生、古龙之辈)”,“我无法接受金庸,更无法接受北大对金庸的推崇”。由此,严家炎、鄢烈山、童志刚等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关于金庸小说的激烈论争。 1999 年11 月1日,王朔在《中国青年报》文化版上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在该文中,作者以一种“痞子”式的口吻,对金庸小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那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我得说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