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和无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杨黎芳,李贵桐*,赵小蓉,林启美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水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
摘要:栗钙土是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和锡林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栗钙土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旨在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储量和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与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有两种类型:高—低—(高)—(低)型和低—高—(低)—(高)型,后者可能是由于土壤侵蚀引起的碳酸盐再分布所形成的。100 cm 深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 8.48 kg·m-2,退耕地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100 cm的43%左右;而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 7.10 kg·m-2,退耕地典型草原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下层土壤,50~100 cm无机碳密度为0~100 cm的58%左右。
关键词:栗钙土;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碳含量;碳密度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1-0158-05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是大气碳库的的3.3倍,生物碳库的4.5倍。土壤碳库0.1%的变化将导致大气圈CO2的浓度提高1 mg·m-3 [1],因此,土壤碳库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土壤碳库包括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无机碳库,前者是湿润、半湿润地区碳库的主要形式,而后者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主要形式,一般比土壤有机碳库大2~5倍[2]。陆地表面约32%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球无机碳库为940 Pg,干旱、半干旱地区无机碳库占总无机碳库的92%。中国约47%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其土壤碳库还缺乏很清楚的了解,大多数研究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并且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资料和方法,所得结果差异很大 [3,4-7]。
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可大致分为两种:(1)下降型,即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2)不变型,即有机碳在土壤剖面中均匀分布,不随深度而变,如灰钙土、漠钙土、滨海砂土和滨海盐土,这与土壤质地、生物量多少及其分解速率以及成土过程等有关。土壤无机碳的剖面分布与母质、气候、时间、地貌、生物群以及人为活动等有关。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差异很大,目前相关的研究很少。
栗钙土是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和干草原植被下经历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所形成的具有栗色腐殖层和碳酸钙淀积层的钙积土壤,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约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的21.3%,大约243.4 万hm2。本文以栗钙土主要分布地区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和锡林郭勒盟境内的锡林河流域为例,采样分析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旨在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储量和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分布特征的成因与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盟和锡林郭勒盟境内锡林河流域,乌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东经109°16′~114°49′,北纬39°37′~43°28′,处于黄土高原、晋冀山地和内蒙古高原的交错地带,阴山山脉东西向横贯其中部,海拔800~1800 m。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 ℃,年均降水量307~409 mm,从南向北递减,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3~7.5倍。成土母质多数是古生代变质岩系和不同时期的花岗岩系。盆地多由新生代地层组成,大部分是第三纪红色、桔红色的砂岩、泥岩、砂砾岩母质,上面覆盖着一层较薄的黄土状沉积物或洪积—冲积物。
锡林河流域位于北纬43°26′~44°39′,东经115°32′~117°12′,是蒙古构造剥蚀高原的一部分,东南高,西北低。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年均气温 2 ℃,年均降水量 350 mm左右,且80%集中于6~9月份。本区广泛分布着安山岩、流纹岩及大量以岩株,岩脉产出的钠长石化天河石花岗岩、云英岩化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为现代土壤发育碳酸钙分布的不均匀性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在新生代,本区明显的升降运动和断裂运动造成大范围的断陷沉降,为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湖相沉降创造了条件,而深厚的湖相沉积为第四纪形成的风积物准备了物质基础。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基性玄武岩岩浆沿断裂线大规模活动,并多次间歇性溢出地面,使玄武岩与湖相沉积物相互成层,因此玄武岩在本区分布广泛[8]。
1.2 研究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