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WeLive
1980年MetaphorBy的出版,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
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认知隐喻观认为
隐喻是认知的,概念的,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
和表达的有利工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近几十年来,国外学术界的“隐喻热”、“隐喻革命”也引发了国内研究认
知隐喻观的热潮,目Ij{『国内阐释隐喻认知理论的专著和文章较多,但系统的英汉
隐喻认知比较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较少,且比较的对象多集中于空间,时间,情感
等有限的几个方面。事实上,对英语以外的其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
研究是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对汉语中的隐喻认知现象做
系统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者语言中关于“人生”隐喻的表达进
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作者首先对国内外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分别介绍了西方历史上隐喻研究的不同流派以及国内在隐喻研究上的发展与现
状。其次作者从隐喻的哲学基础,基本特性,工作机制,分类,及其突破性意义
等多方面对英汉认知隐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阐释。论文的主体
部分通过列举丰富的语料,考察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人生”这个命题的隐喻
表达法及其映射原理。最后作者着重分析英汉“人生”隐喻系统在认知上的普遍
共性以及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了进行比较研究的现实意
义。
作者通过尝试对汉英“人生”隐喻的系统研究,旨在证明在汉英两种不同的
语言和文化下,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并通过比较研究来阐释不
同的语占和文化影响下隐喻概念系统的异与同。
关键词:隐喻;认知;映射
Abstract
The of witnessesa canbetraced
studymetaphors longhistory,确lch
backtothetimeofAristotle《384-322B.C。).In
WeLive markstheestablishmentof to
MetaphorsBy appmach
cognitive
whichis asa inthefieldof
metaphoErecognized
greatbreakthrough metaphor
the few enthusiasmforstudieson
study.Inpast decades,the cognitive
to has worldwideandnot shown of
approachmetaphor
spread yet anysign
declining.
The thesis,basedonLakoffandJohnson。s to
present cognitiveapproach
insteadoftraditional a of
metaphor approaches,makescomparativestudy
LiFE in andChinese,Ase forth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