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区新闻的活力从何而来
【本文提要】社区新闻是公开发行的区域性报纸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本文以一个社区报记者的视角,探讨如何突破社区工作的琐碎、单一,善于在“接地气”的活动中发现线索,在“非常态事件”中捕捉“活鱼”,在方寸之地和日常生活中采写生动而有深度的社区新闻,让读者喜闻乐见。
【关键词】 社区新闻 价值 读者
提起社区新闻,一般的理解是居民小区里的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或烦恼事。正面的,无外乎志愿者活动、好人好事;负面的,有家长里短的纠纷,也有杀人越货的奇案,还有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斗争……街道层面举办的各种社区活动由于同质化程度较高,常常被认为难以寻觅新闻。
作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唯一一张公开发行的区域性报纸,《浦东时报》的社区版无法避开社区活动的报道。作为社区记者,笔者以为,与“高调地奢华”的市、区一级重大活动相比,社区活动琐碎、单一,在越来越浮躁的媒体人看来如同“鸡肋”。殊不知,社区活动非常“接地气”,尤其对于那些没有能力使用微博、网贴等新媒体的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社区是一个记者听到他们声音的方便之地。如果能够在青蘋之末敏锐地捕捉到变化,无异于让社区新闻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在同质化的社区活动中找到新闻,把社区新闻做得让读者喜闻乐见?笔者试图加以初步分析。
一、在社区里“狗咬人”也是新闻
长期以来,新闻学启蒙教育开篇往往以美国《纽约太阳报》博加特的一句名言开始:“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然而,这对社区新闻而言,却是不确切的。
在新闻从业人员还占据着信息生产、发布主动权的年代,受众选择面较窄,关注的确实是重大性、差异性的信息。如今,网络海量、及时更新的信息使得纸质媒体丧失了自身的优势;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又使“人人皆为记者”成为可能。受众选择报纸的理由已悄然转变,他们对报纸的期望更多的是深度和宽度,希望从报纸上了解常态社会下的非常态趋势,获得专家观点。而这种转变给社区新闻提供了发展的良性土壤,其充盈的、颇具某一个特定街区的“烟火气”,“狗咬了人”、“狗咬了谁”、“哪家的狗咬的人”,都可以成为充满社区气息的新闻。
事实上,要抓住貌似同质化的社区活动中的新闻,需要首先搞清什么是“社区”。其实,“社区”一词是个“舶来品”,源于古老的拉丁文,早先是指在松散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可能获得的亲密关系。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最早把社区这一概念正式引入社会学,曾把社区定义为“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①。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始于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他将富有人情味的、有着共同价值观念、关系亲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称为“社区”。他认为,在社区这种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12月转发的文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将社区明确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分别借用社会学中社区和新闻学中新闻的概念,社区新闻就是对发生在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有着共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新近事实的报道②。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区活动经常会呈现出“同一张面孔”——这是因为当下的上海社区差异性并不是很大,其建设和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组织者的手段也比较单一。而且,社区活动大多围绕当前的主要工作,容易形成“一窝蜂”的态势。记者需要做的是在这“同一张面孔”背后寻觅新闻。笔者以为,其途径有三:了解参加这个活动的是什么类型的人?为什么要策划这个活动?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个活动?探究活动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往往就是对一个街道、一个社区的解剖麻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新闻产生的源泉。而且,这样的新闻,因为摆脱了日常新闻的快餐化倾向,是对一个社区及其居民、这个社区的独特生态的深入了解和理解而产生的报道,使之有了更现实与长久的新闻价值。
二、貌似同质的社区活动背后蕴藏着新闻
来自社区的采访通知,基本不外乎文明创建、党建联建,形式则是搭一个红红火火的大舞台,社区居民上台表演节目,同质化倾向似乎很严重。然而,除去极个别的能力不足、方法手段单一的社区,在“唱唱跳跳”背后,其实隐藏着社会建设的大目标。
比如,2010年底,陆家嘴街道连续在东方明珠举办了三个社区活动:“陆家嘴金融城杯”国际民间民俗健身舞蹈大会、“梅园杯”上海国际藏书票邀请赛和东方画院画展。从现场看,这三大活动也是“白相相”加“唱唱跳跳”,可是,与其“一把手”书记一席谈,却道出一个“金融城”社会建设的大框架。
原来,“金融城”大楼背后,霓虹灯下,还住着许多寻常人家,这里的廉租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