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人上烽契”与唐代“雇人上烽”研究.docVIP

“雇人上烽契”与唐代“雇人上烽”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雇人上烽契”与唐代“雇人上烽”研究   一、引 言   烽堠,又称烽火台、烽燧、烽铺,是我国古代的军事警备通讯设施,是从指挥军队作战的信号中派生出来的。《墨子》一书中记述了鼓、旗、金、火等信号在战争中的用途,并且将火、鼓、旗、金与烽、亭、表等设施结合起来,应用到守城防御和作战之中。《汉书·贾谊传》中云:“烽用火,燧用烟,夜宜火,昼宜烟。”可见,烽堠在古代是一种及时而迅速的军情传递设施。《武经总要》前集卷5中曰:“烽燧,军中之耳目,豫备之道,不可厥也。”烽燧因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历来受到统治者和军队的重视[1]。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后,在其故地设西州,不久又设庭州。后来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负责西域的军政事务。长安二年(702),唐朝廷又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共同管理天山南北广大地方的军政事务,进而在西域地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秩序。同时唐统治者为了加强其对西域的军事控制,将建国之初的烽堠制度在西域逐渐推广。“武德七年(624)六月,遣边州修堡城,警烽堠,以备胡”;“武德九年正月辛亥,突厥声言入寇,敕州县修城堡,谨烽堠。”[2]   至于吐鲁番地区的烽堠,《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揭示:伊州有苜蓿烽、都罗烽、乌骨烽、速独烽、高头烽、故亭烽、柽槌烽、花泉烽、阿查勒烽、泥熟分蘖感、青山烽、伊地具烽、柳头烽、明烽、波色多烽、乙耳烽、骨吐禄铺等17 座烽铺;敦煌文书S0367 号《唐光启元年(885)书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中说伊州三县的烽堠情况为:伊吾县有“烽七:小源、毛瓦、狼泉、香枣、盘兰泉、速独谷、伊地具”,职纳县有“烽八:百尺、下到泉、永安、东柘厥、花泉、延末”,柔远县有“烽四:白望、白杨山、伊地具、独堆”。庭州有耶勒烽、乾坑烽、柽林烽等三座烽堠,西州则有赤亭、狼泉、达匪、寒亭、胡麻泉、维磨戍、神山烽、赤山烽、悬泉、罗护、突播、小岭、挎谷、上萨捍烽、柳中上烽、河头上烽、武城上烽、交河上烽等28 座烽铺。具体说,在今鄯善县境内的烽火台主要有:赛克散尧里迪给巴希土尔,为唐代赤亭古城北约40公里处;三十里大墩烽火台,在今县东北15公里;汉墩阿克墩烽火台,在连木沁乡汉墩村阿克墩庄;东湖烽火台,在县东郊10公里;还有阿萨协亥尔烽燧及迪尕乐烽火台。在吐鲁番县的有:七泉湖萨依烽燧、煤窑沟烽燧、木尔吐克萨依烽燧、胜金口烽燧、乌江布拉克烽燧、胜金烽燧甲、木头沟东土墩烽燧、胜金烽燧乙、胜金烽燧丙、七康湖烽燧、干沟烽燧、恰特喀勒烽燧、雅尔湖烽燧。另外,在吐鲁番市有盐山烽燧,在托克逊县有阿拉沟烽火台等。这些烽堠主要分两条路线:从赤亭向西,沿天山南麓直至柳谷、白水、银山镇;向西南,沿着库鲁克山北麓西去银山碛[3]。   烽堠人员的配备,《武经总要·唐兵部烽式》中规定:“凡掌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日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如边境用兵时,更加卫五人,兼守烽堠,无卫兵则选乡丁武健者给仗充。”又说:“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知更漏,观望动静;一人烽帅,知文书符牒转递之事。”《烽式》还规定烽号保密,“烽帅、烽副自执,烽子亦不得知委”。烽帅、烽副检视烽台,其“家口听于堑内安泊”。这是烽帅、烽子上烽铺的惟一法令,所云“二年一代”,是役期还是番期不明。唐朝对卫士的役期和番期有明确规定:卫士“凡三年一简点,成丁而入,六十而免,量其远迩以定番第。百里内五番,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二千里外九番,倍其月上”[4]。也就是说,男21岁成丁,征为卫士,到60岁才免役,每年上番,以上番地区的距离远近来确定“番第”。那么如果烽子“番第”不时,或者当“番”者不上烽又该如何,对此传世文献中没有说明,但通过吐鲁番地区的出土文献我们得知,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雇人上烽”现象。   二、出土文献材料   众所周知,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丝路文化和干旱的气候,使得埋藏在历史废墟和墓葬中的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和吐鲁番。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大多是从寺院遗址或墓葬中发掘出来的,是出自当地人利用废弃的世俗文书作为丧葬用品这一风俗,这使得古代文书随着考古发掘不断面世,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两个古墓区。在吐鲁番众多的出土文献中,有许多是关于“雇人上烽”的契约,兹列举引证如下:   (一)《唐西州交河县严某受雇上烽契》[5]   1.□(钱五)文雇交河□□□乡严……   2.交河县……(如)有逋……   3.罪及巡点……当严……   4.……人 严秋隆   5.(知)见人 郭河绪   67TAM78∶40   本件出自阿斯塔那78号墓,契约纪年部分已残缺。该墓系夫妻合葬墓,与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