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2.1生物学因素研究
2.1.1遗传因素
1.发生学的遗传
积累的研究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在重症精神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生物学因素似乎大于环境因素。
Mc Clearn,瑞典科学家,对110个同卵孪生子、130个异卵孪生子进行了直至80 岁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 IQ相同达 62%,而且整个一生都保持稳定;记忆及空间感知能力一致性保持在 32% 到62%;人格特质如羞怯或活动水平则达 30% 到 50%。而对分开抚养成长起来的孪生子的研究则发现他们具有很多不能用环境或学习来解释的活动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点。
2.基因研究
基因以不同的规律排列组合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
仅在X染色体上就有大约1亿6千万对基本的分子成对结合在一起,其组合的规则决定着有机体的发展与功能。
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有的重症精神疾患都不是单单某一个基因所能造成的。
Eric Kandel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83年提出学习过程不仅仅影响到行为,细胞的遗传结构也可以因学习而改变。
素质 — 应激模式
遗传素质,即遗传的素质倾向性或易感性,应激条件诱发遗传易感性的表现。
遗传 — 环境互动模式
基因影响着我们怎样创造我们的环境,同时环境反作用于基因改变。
2.1.2神经系统与行为
1大脑功能研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皮质下结构
2自主神经系统
3内分泌系统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用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操纵着我们的每一个思想和动作
2.1.3神经生化研究:
1.第一信使
细胞间的通讯要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完成,即由信息细胞释放“第一信使”,经细胞外液影响和作用于其它信息接收细胞eurotransmitter)、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和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其中神经递质包括生物胺(如多巴胺,即DA)五羟色胺(5-HT),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氨基酸、神经肽等。
中枢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碱ch)、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
大多精神活性物质都作用于神经递质,激活剂(兴奋剂)提升神经递质的激活效果,反之抑制剂则减少或阻断神经递质,产生与神经递质激活相反的效果。
抗精神病药物也多作用于神经递质,从而改变精神状态。
2.2环境因素研究
2.2.1家庭功能
家庭氛围/家庭关系
家庭交流模式
父母榜样/亲子交流
2.2.2社会文化
1 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压力
2 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塑造
3. 社会地位/经济收入
4. 街区/群体亚文化
2.2.3生态环境
海拔高度、地理气候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原人的坚韧,草原人的豪爽,水乡人的温润
自然资源,物产
喜马拉雅山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自然资源逼使喀尔廓人骁勇彪悍、外出做雇佣军
夏尔巴人吃苦耐劳、充当喜马拉雅山的登山向导。
人口密度,居住方式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环境污染
2.3文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互动
2.3.1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是通过在其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以及该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而作用于人类个体
2.3.2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
人际关系是作用于个体的最直接的影响力
文化与社会濡染、侵润、发展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创造、改变着社会文化,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动中变革
2.4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
2.4.1个体的人格特征
认知习惯
情绪表达与调控
意志品质
2.4.2个体的自我教育
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
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
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
2.4.3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人际关系
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
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撑和制约
2.4.4个体的应激应付方式
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
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
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
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
2.4.5一生发展,终身学习
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学会学习,自我教育
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