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国家偏见的实证的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国际评级机构国家偏见的实证分析 陈彧西 周小宇 ? 2012-12-25 14:43:26   来源:《经济科学》(京)2012年4期      【内容提要】评级机构是债券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国际评级机构潜在的国家偏见会对东亚债券市场带来不良影响。本文通过东亚和美国两地区公司的评级、财务、主权评级等数据分析,证实了国家偏见的存在。同时发现在国家偏见对公司评级的影响过程中,主权评级偏见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东亚主权评级不合理的偏低,造成了该地区的公司评级系统性地低于美国公司。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最后给出了发展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公司评级/主权评级/国家偏见/债券市场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诸多研究表明,本地区不合理的金融结构是滋生金融危机的温床。不合理的金融结构表现在经济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渠道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由此带来了双重错配、区域内资本利用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该区域主要国家普遍意识到,建立健康的亚洲债券市场是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防范金融风险的治本之策。所以,2003年以来东亚地区金融货币合作的热情和议论重点,已从《清迈倡议》下的地区紧急援助机制转移到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上来。   由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刚刚起步,评级机构发展较晚,与国际评级机构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评级的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国际评级机构加快了其拓展东亚评级业务、抢占评级市场的步伐。国际评级机构通过参股、合作等手段,占据了中国评级市场80%的市场份额。①   如果国际评级机构存在评级偏见等问题,势必对东亚债券市场的发行和流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规定,美国养老基金等机构只能投资于几家大型评级公司评定的投资级别以上的债券,而银行和经销商的最低资本要求也是与所持有债券评级水平相联系的。如果东亚公司债券评级系统性地低于美国,国际投资者对东亚债券的需求将会减少,从而限制了东亚债券市场资金的来源。   (二)文献综述   国际评级机构被怀疑有可能人为地抬高其所在国的公司评级水平,或者在相同条件下,其它地区的公司评级系统性地低于评级机构所在国的公司评级。2003年,标准普尔降低了三家德国大公司(Thyssen Krupp,Linde,Deutsche Post)的评级,遭到德国的普遍质疑,并引发了关于建立德国自己的评级机构的讨论。   目前关于评级偏见的文献较少,评论居多。文献讨论的偏见主要包括国家偏见和公司规模偏见。规模偏见指的是规模大的公司一般能获得更好的评级。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在于评级公司会按照发行公司总债务水平取某个比例来收费,评级公司为了不丢失大客户可能会人为抬高评级水平,来满足大客户对高评级的需求。②而国家偏见指的是评级公司人为抬高其所在国的公司评级水平,或者是在相同条件下,其他地区的公司评级系统性地低于评级所在国的公司评级。日本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穆迪和标准普尔对日本公司的评级系统性地低于日本本土的评级机构RI与JCR。③但是加特与瓦伦伯格(Guttler和Wahrenburg,2005)的研究却认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没有证据显示标准普尔与穆迪压低了非美国公司的评级水平。④尼凯尔(Nickell等,2000)研究发现,评级高的日本公司更有可能被美国评级机构调低评级,评级低的日本公司更有可能被美国公司调高评级。文章认为这可能是美国评级机构对日本市场不熟悉的原因导致的。⑤刘利刚与费利(Liu和Ferri,2001)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司评级情况发现,国际评级机构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评级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主权评级在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评级中的份额很大,并且存在“主权评级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大部分公司债券获得的评级都低于其所在国家的主权评级,而在发达国家中并没有这类现象。⑥   但是上述文献在分析评级的国家偏见或者地区差异的时候,都存在一些不足。加特与瓦伦伯格(Guttler和Wahrenburg,2005)在研究国家偏见的时候,是基于已经发生违约的172家公司违约前不同时期评级水平来进行分析的。将分析范围局限在已发生违约的公司上显然不具有代表性。因为绝大多数的公司在一个发债周期中是没有违约的,这些公司的评级水平是否受到评级公司国家偏见的影响需要分析。刘利刚与费利(Liu和Ferri,2001)的文章基于45个国家563家公司的评级水平,但由于美国公司“数量众多且相似性大”而被剔除出了分析范围。由于评级巨头基本上都在美国,所以分析评级公司的国家偏见问题时,应该纳入美国公司来进行分析。此外,大多数文献在分析评级的国家偏见与差异的时候,都建立在主权评级公正的隐性假设上,这些都是本文将会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二、评级偏见分析   (一)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