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本文分四部分: 一、玩忽职守犯罪主体的范围。在我国,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范围在立法上和司法解 释中不断变化。我国现行刑法将玩忽职守的犯罪主体规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就是 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本文介绍了我国对玩忽职守罪主体规定的立法沿革及相 关司法解释,并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界定进行了探讨,从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本 质特征来讲,不应仅以身份论,而应以其是否从事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来衡量。由于政 治体制所决定,我国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外,还大量存在国家机关以外 的机关行使着和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军事机关一样性质的国家职权,也就 是”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 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将未在国家机关编制之内但实际行使行政管理职责的人员,扩 大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对以往有关司法解释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一些特殊人员 的身份认定提供了统一的执法依据。本文对现行立法与立法解释关于本罪的主体规定进 行检讨,并通过与国外刑法的比较,指出在过失渎职犯罪主体的界定上,外国刑法有不 少值得我国刑法借鉴之处。 二、 玩忽职守罪罪过形式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现行刑法中的玩忽职守罪的罪 过形式只能认定为过失,不能出于故意。理由为: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看,玩忽职守罪的 主观方面是过失,符合立法原意;认定玩忽职守罪为过失犯罪,既与刑法原则相合,又 与司法解释相应:认为玩忽职守罪的罪过形式包括过失和故意的观点不符合一种犯罪的 基本构成其罪过形式应当只是一种的刑法学原理;认为玩忽职守罪可以由过失也可以由 故意构成,否定了两种罪过形式在主观恶性程度上的区别,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 要求。玩忽职守罪过失的表现形式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判断行为人 主观上是否存在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首先,要查明行为人是否有注意义务,其次, 要看行为人是否有注意能力。 三、玩忽职守罪与监督过失及刑事责任范围。我国刑法主流观点认为,对于玩忽职 守罪的责任范围,应当以直接责任人员为限,对于间接责任人员一般不予处罚。日本刑 法界认为,无论直接责任人员还是间接责任人员,其都必须对因疏于职守而导致的危害 结果负责。日本刑法的监督过失理论对我国具有借鉴价值。 四、玩忽职守罪的危害结果。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刑法、蒙古刑法、朝鲜刑法和中国 刑法中关于玩忽职守罪危害结果规定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刑法可以借鉴俄罗斯刑法 的规定,对致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不应当规定在基本结果中,而应纳入加重结果的范畴, 对其加重刑罚。 关键词:玩忽职守 主体 罪过形式 监督过失 危害结果 AbStraCt tour ’Ihear七ideconslstsot parts: of cnme-h1our Panone:The themaIfeasance subjectscope ofthemal&矗sancecrhe in a11din count3∞thesubj呶scope constantlychangeskgislation tothecuH锄t lawillour penal coum巧,the adn血is仃ation.According cnme.111isarticle innatjonal istIle ofmemalfeasaIlce whoworks d印amIle玎ts s讧bject

文档评论(0)

taiyang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