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深化 范式转变与信息技术.docVIP

“金融学” 深化 范式转变与信息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融学”的深化:范式转变与信息技术 季冬生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金融学”在传承古今、贯通中西的历程中内容不断丰富,但这种发展始终是在结构范式下进行的,比较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金融体系发展的实践使结构范式面临危机,应运而生的功能范式,不仅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还具有直接的金融实践价值。此外,金融运行由“纸基”向“电子基”的转化已经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技术在金融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已经由“技术支持”上升为“技术驱动”,显现出质的变化,就算是在结构范式下,也应作系统性介绍了。但是,金融理论研究和学科教育都没有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范式推陈出新和对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革命性影响的反映将推动“金融学”的深化。 主题词:“金融学” 结构范式 功能范式 信息技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金融学”在传承古今、贯通中西的历程中内容不断丰富,伴随着金融理论和改革实践的发展,长期主导“金融学”框架的结构范式如今不仅面临自身基础性危机,也难为金融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同时,金融运行由“纸基”向“电子基”的转化已经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技术在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已经由“技术支持”上升为“技术驱动”,显现出质的变化。在此形势下,范式推陈出新和对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革命性影响的反映将推动“金融学”的深化。 一、结构范式主导“金融学” 国外学者对金融体系的整体性研究早期是结构角度进行的,结构范式的鼻祖――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th,1969)把不同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组合定义为金融结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渐转变为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代表一定的金融体系,把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发展。国内学者长期以来也都习惯于在结构范式下研究金融的发展问题。 在这种学术背景下,“金融学”的主流教材不管出发点、重点和改革创新趋势如何,绝大多数也都采用了结构分析框架。例如,在诸多引进教材中备受推崇的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尽管做了诸多改革创新,如采用了彻底一体化的国际视野、引进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概念来解释金融结构和金融机构的运作、强调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设置了大量专栏对于被讨论的理论提供实证支持或提出疑问等等,但整体上仍保留了传统货币银行学的结构化安排。黄达主编的《金融学》是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该教材源自1992年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在2000-2003年的“升级”过程中实践了一些学科改革构想:强化了微观分析部分并试图将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到对外开放程度和影响力的增强将国际性内容渗透到相关章节、引进了比较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增加了金融监管和理论专题的内容,并在2003年以《金融学》的名称出版。尽管该教材已经对功能范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评价,承认它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分析框架,但自身“还是采取传统的处理方法”。 在学科体系建设上,采用结构性分析框架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了解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其致命缺陷也源于此:为保持结构分析的完整性,教材不得不持续追踪金融体系的各种创新。西方《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的变化:Money and Banking →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也经历了“货币流通与信用”→“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广义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而且,国内的教材即使不更名,在金融飞速改革开放的今天,也要不断修订以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对日益增加的新工具、新中介机构等的介绍使教材越来越厚、越来越琐碎,这种在单一分析框架下教材内容的膨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生的负担。 一部教材采用何种分析框架本身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利弊,无需厚此薄彼,只是近二三十年来金融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令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结构范式的局限性。此外,长期在单一的范式下学习和研究也不利于学术创新,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常常会带来对研究对象的新的诠释,深化人们的认识,很多问题的解决常常得益于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这也是为什么金融研究中有大量方法论成果的原因。 二、结构范式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迈耶(Mayer,1988,1990)在他对 “不同国家的企业是如何融资的?” 的研究中发现,在主要发达国家(除日本外)的企业资金来源结构中,企业留存收益是最重要的,在外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而股权融资的比重通常较小。这意味着,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各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结构差别并不大,这一结果直接动摇了人们从结构角度对金融体系进行分类的基础。 20世纪末,艾伦和盖尔(A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