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 5.1 突触结构与传递 突触(synapse)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它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突触可分两类,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se)。 5.1.1 概述 突触的结构 突触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5.1.3 化学突触 (一)突触前膜 (1)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 element)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约6~7nm。 (2)突触前膜:突触终扣在电镜下呈囊状结构,与突触后成分直接相对的接触面部分,系由轴突膜延续而来的,已明显特化的单位膜。 突触前终末 突触后细胞 囊泡 线粒体 (3)突触前膜也含有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 (4)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突触小泡是突触前部的特征性结构,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突触囊泡是由单位膜包围而成,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 (5)各种神经递质在胞体内合成,形成小泡,通过轴突的快速顺向运输到轴突末端。 神经递质共存 (二)突触间隙 是位于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细胞外间隙 (三)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在不同的突触不同,可以是神经元的树突、胞体或轴突,也可以是效应器细胞如肌细胞(神经-肌肉接头),腺体细胞等。 突触后膜:是突触后成分细胞质膜的延续,但在胞浆有比突触前膜更明显的致密物质聚集,称突触后致密质,形成了“增厚膜”的形态。 突触的分类 按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 胞体 轴突 树突 按突触的超微结构分类 ①Ⅰ型突触(不对称突触):后膜胞质面致密物质比前膜厚,突触小泡呈球形,突触间隙较宽(20~50nm);一般认为Ⅰ型突触是兴奋性突触,主要分布在树突干上的轴-树突触。 ②Ⅱ型突触(对称性突触):前、后膜的致密物质较少,厚度近似,突触小泡呈扁平形,突触间隙也较窄(10~20nm)。认为Ⅱ型突触是一种抑制性突触,多分布在胞体上的轴-体突触。 不对称膜 对称膜 5.1.4 突触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即经典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跨过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1.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激活Ca2+通道,引起Ca2+内流,进入神经末梢 2.神经末梢内Ca2+浓度升高,诱发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释放 3.被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性离子通道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如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阈电位,将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囊泡 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敏感性 5.高度选择性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化学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产生的突触反应,表现为膜电位偏离静息电位的变化 引起突触后去极化的反应,称之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引起突触后超极化的反应,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轴突末梢兴奋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升高,产生局部兴奋(EPSP) 始段产生峰电位而爆发扩布性兴奋 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质递质,其离子通道开放后以Cl-内流为主 5.1.5 突触整合 突触融合的简单形式 突触整合的关键部位 5.1.6 突触可塑性 化学性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包括突触传递增强和突触传递减弱。 1.短时程突触可塑性 突触前神经末梢受到一连串有效电刺激后,在短时间内(数十毫秒到数十分钟)突触前或突触后反应的增强或减弱。 2.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突触增强(LTP) 长时程突触抑制(LTD)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exie2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