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哉 ①“哉”字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略等于现在的“啊”字。如:   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②“哉”字也常用于反问句,略等於现代的“呢”字,而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例如: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③“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也可以表示反问。这时表示疑问或反问的主要是“乎”,“哉”字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例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表示疑问)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表示反问 ) 三、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①“不亦……乎”。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②“何以……为”。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何以……为”中的“何”字可以用 “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字也可以“用”字来替换。例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鶃鶃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常可省去,因而“何以……为”说成“何……为”。例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 ③“何……之有”。 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2.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如 “乎哉”),而且也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 斯谓之君子已乎?(论语·颜渊)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这些例子中,“也”、“矣”、“已”等表直陈语气,“与”、“乎”、“哉”等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所以上面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或反问句。 一、疑问句 疑问句一般须有疑问词。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1.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左传·成公三年) ②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示疑问的凝固形式 ①“何如”,“如何” 意义为“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