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汉语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 注意: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是不同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属两类或三类。如: 燕雀安知鸿鹘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知:动词,知道)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知:名词,知觉) 一、名词用如动词 1.名词用如动词概况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 (1)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2.名词用如动词的鉴别 鉴别某一名词是否用如动词, 须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察,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就一般情况,有以下鉴别方法: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如“肘之”。 ②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如“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如“能水”。 ④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因为“而”一般只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如“衣冠而见之”,“过萦阳而西。” ⑤两个名词连用,如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就有可能活用为动词,如“脯鄂侯”。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左传郑伯克段鄢》“庄公寤生,惊姜氏”。 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就能带有宾语了。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②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和非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如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使动,是使它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人或事物,或者发生同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 蘧子 ﹞至,谓八人者曰:“吾见 申叔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知我者如夫子则可;不然,请止。’”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 2.名词的意动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