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移情”现象.pdfVIP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移情”现象.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移情”现象.pdf

2010 NO 14 C;hine EducstO『n lnnovation Herald 作家与作品研究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移情"现象 马素婷 (河南省卫生学校 河南安阳 455001) 摘 要:作为一种修辞格,“移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应用。从修辞的角度出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移情”方法分为四类:即 拟人 .象征 、寄情于物和身与物化 。 关键词:移情 中国古典诗歌 分类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o1o)o5(b)一){080一o1 “移情说 ”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重大发 妙绝伦。象征移情的对象也可以是事物的 寄情于春风 ,细致刻画了思妇盼夫早归的 现 ,后经朱光潜先生翻译 、介绍到中国,并 外部形态 ,通过外部形式 ,把观赏者内在的 急切心理 ,既含蓄委婉 ,又激情飞扬 。王 昌 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 。移情在 中国的 心理观念在不知不觉中诱发 出来 ,形成象 龄第一次遭贬至岭南 ,途径大庾岭 ,听人弹 传统文学理论 中虽未形成 系统化的学说 , 征 。如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奏筝乐 ,于是感慨系之,写下 《听留人水调 但 中国古典诗歌早有许多把移情作为情感 (杜甫 《漫兴 ),人的情趣也随柳絮、桃花之 子*一诗:“孤舟微雨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 映射作用的实例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 中的 姿态而定 ,飞扬柳絮之肆 ,逐水桃花之佻, 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收。”诗 “移情”相当实在而又具体 ,它指人处于某 都在物我交感中,成为人的性格象征。再来 题为听乐 ,实以写景为全篇主意 ,群 山叠 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情绪体验 ,或某种 看白居 易贬谪江州所写的 《舟中夜雨》:“江 伏 ,细 雨菲菲 ,诗人先将 自己的身世之感 , 固定的心境、情感冲动等 。 云暗悠悠 ,江风冷修修 。夜 雨滴船 背,夜浪 悲愤之情都贯穿于孤舟、明月、枫林等寂寞 从修辞、创作角度而言,可将 中国古典 打船头 。船 中有病客 ,左 降到江州 。”往这 萧瑟之景 ,最后一句 ,琴弦断 了,诗人的心 诗歌 中的 “移情”方法分为四类:即拟人、象 里,夜 雨冷冷 ,浊浪汹汹 ,典型景物不仅仅 也顿时紧缩 ,非唯弦断,实则是肠断天涯。 征 、寄情于物和身与物化。 是 诗人 感伤 色彩之显现 ,更成为 险恶政治 还有 “蜡烛有心还惜别 ,与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种是拟人的移情 。朱光潜在 文艺 形势之 象征 。 (杜妆Ⅸ赠别》),“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心理学》一书中论 “移情作用 ”时说:移情作 第三种移情手法是寄情于物 。刘勰说 : 斜阳暮”(秦观 《踏沙行))),这些作品采用的 用有人称为 “拟人作用 。拿我作测人的标 “且何谓比?盖写物以符意,肠言 以切事者 移情方法也都是寄情于物 。 准 ,拿人作测物的标准 ,一切只是经验都可 也。”他在 《文心雕龙 里多次提到移情于物 第四种移情的方法是 “身与物化”,这 以说是如此得来的。把人的生命移注干外 的现象 ,如 “登 山则情满于 山,观海则意溢 是宋代苏东坡提出的一种移情手法 。“与可 物,于是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 ,本 于海”,“随物宛转”,“意与象通”,这都表明 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 来无生 气的东西可以有生 气。这 在古代诗 了寄情入物是移情的重要方法。朱光潜说 : 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庄周世无 歌 中曾广泛运用 。汉乐府中,宋子侯的 董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 有 ,谁知此凝神 。”对 “身与物化”理论有重 娇娆 》可见一斑 :“洛 阳城东路 ,桃李生路 浅和人 的性分密 切相关 。比如一朵含露的 要发展的是王国维的 “无我之境”。他认为 旁。花花 自相对 ,叶子 自相 当。春风东北起, 花 ,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 ,在那

文档评论(0)

m3lv5h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