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陆王心学(明)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消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积极 * * 程门立雪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魏晋南北朝 (二)“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 唐宋时期 江 南 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魏晋时期什么现象? 佛教兴盛 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三教图》(清·丁云鹏) 图中的三教是: _______ 、____、____ 儒 佛 道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穿儒者服饰的孔子 戴帝王冠冕的孔子 从左图到右图的孔子打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一、背景: 二、含义: 什么是理学? 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二、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三、表现: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陆 九 渊 王 阳明 程 颐 朱 熹 程 颢 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 “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它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心即理也, ‥‥‥即是天理‥‥‥ ” ——《传习录》王阳明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 ——《朱子文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 ” 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 “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它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天理) (社会伦理、道德修养) 程 颢 程 颐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核心)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理气论,心性论 影响 —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地位 著作 观点 —蜚声海内外 (1)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2)“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 王阳明 陆九渊 心学(明) 朱熹 二程 理学(宋) 认识论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主要观点 人物 1.程朱理学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程颐 1033-1107 程颢 1032-1085 程朱理学共同的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陆 王 心 学 陆 九 渊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③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明代) 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的心学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 “致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王阳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