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可口可乐的品牌文化
人皆知道的“可口可乐”,其英文写作“Coca Cola”,中文译名为“古柯”,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诠译的,“Coca古柯科热带灌木,叶是提取可卡因的原料。非洲、南美北部、亚洲东南部、中国台湾均有栽培。”再看“Cola”,该书译作“可乐果”(有人又译为“古拉果”),它是梧桐科的一属,原产于热带非洲,坚果含咖啡因,当地人喜欢嚼食,也作为饮料和药物出口。另有记载说,“古柯”被安第斯山麓的印第安土著居民称为“圣草”,咀嚼古柯叶,不但可以提神,而且还健体强身,具有消除饥渴和疲劳,缓解高山反应的作用。惟其如此,当地土著年来但养成了喜嚼古柯叶的习惯,并且称之“圣草”。
翻译、取名,对事物本身而言常会产生某种始料未及的效果。“Coca”,曾被印第安土著视为”圣草”,可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译作“古柯”时,却成了实实在在的“毒草”。个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现今世界上的主要毒品——可卡因就是从“古柯”叶中提取出来的。然而,奇妙的是,“Coca”一旦“改变包装”,换一换译法,却被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毫无察觉接受了,这一译法就是“可口”;而“Coca”和“Cola”一量结合,“联袂出台”,竟成了既达意又传神、既可口又上口的绝妙好辞——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确实是一个绝佳的译名,它相当生动地昭揭出这种饮品给人带来的清爽感、愉悦感——既“可口”亦“可乐”,其名其实有一种猝然相遇、默然相契的恰好感。因此,这一译名本身就足以“吊”起消费者的”胃口”,确有一种“挡不住的感觉”(“可口可乐”的广告词)。或许正因如此,“可口可乐”现已成为中国一些饮料的通称。
有意思的还在于“Coca Cola”在日语中叫做“口咖口拉”,可是这一译名在日语中就不会唤起什么联想,诚如中野美代子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所昭揭的那样:“今天日本人一提起‘口咖口拉’三岁孩子也会想起那种饮料的味道、颜色以及瓶子的形状等等。但是,在日语中没有任何理论根据能使发音为’口咖口拉’这个词同美国的清凉饮料可口可乐相一致。日本人只是根据记忆和习惯将二者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难译成日语的词)。”
那么,同一个“Coca Cola”,何以中文译名既传神又上口,而日语译名唤不起任何联想呢?应当说这恰好表明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外来语的不同态度,或者换句话说,二者的语言感觉是迥然有别的。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正名”。“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孔子亦倡“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而所谓 “正名”,又不仅是命名,还要辨正,要循名求实,让人一览易明、了然于心。因此,对中国人来说,最不堪忍受的便是那些自身不能锅起人们任何联想的概念 “名”),这与日本人的语言感觉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据载,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在出使沙俄时,就曾让通事(翻译)将应酬话编成有汉语意义的谐音字写在扇面上,如将“请坐”写作“杀鸡切细”,“谢谢”写作“四包锡箔”,“冷”写作”好冷得那”等等,以血应急之需。这一相当有趣也颇为极端的例子,就可见出中国人对有意可寻、能启人联想的“名”的倚重。
也正因为中国人具有十分强韧的“正名”意识,才使得中国人在翻译命名、遴选“字眼”上显得异常地审慎、特别地考究,力求名实相符、形意俱显。这就难怪“拓译名之荒”的严复曾“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感叹了。而一旦明白了中国人的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意识,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何以要为“Coca Cola”,“立”一“可口可乐”之“名”的道理。尽管“可口可乐”在发音上并不那么“逼肖”“Coca Cola”,这一点比不上日语的“口咖口拉”,但因语义显豁,能充分体现出那种”美”味饮料给人带来的舒爽痛快的感受,因而在概念表达上更切近于” Coca Cola”的”原汗原味”,而这分明是”口咖口拉”所难以侔比的。由此推而言之,汉语中的音译词,或用”音译兼表意”,如“苦力”(英Koolie)或用 “半音译半意译”如“冰激淋”(英ice—cream)或用“音译加类名”,如“保龄球”(英bowling),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译法,出以哪一个译名,都意在使其“汉化”而合乎我们的”国情”。其所以如此,也无不是中国人“正名”意识所使然、所当然。
换一观察角度来看,“可口可乐”的译名又昭亦出中国人的另一个语言感觉,那就是特别容易耽于“语言幻想”。所谓“语言幻想”,指的是把某种意愿寄托在语言构造的幻境中。本来,“语言幻想”是每个民族都可能有的,这是语言魔力所造成的语言迷信效果。但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却表现得尤为普遍,也异常执着。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中国人特别爱讲”吉利话”(也称“口彩”、“吉语”、“吉祥”),乐于使用吉利祥和的“字眼”。在中国,不论是人名、地名、街坊名、山水名、庭院名、商品名、商标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