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史复习提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音乐史复习提纲.doc

名词解释 原始乐舞的概念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称之为“乐”。 六代之乐 《云门》 《咸池》 《箫韶》三部原始时期的乐舞与夏商周时期的《大夏》《大濩》《大武》合称“六代乐舞”,常被用于先秦时期的宫廷祭祀和典礼等盛大场合。 八音分类法 周代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有70种左右,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此称为“八音分类法”。 三分损益法 中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见载于《管子·地员篇》,是一种用减少或增加弦长的三分之一来“上五下四”求律的方法。 礼乐制度 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 乐府 两种含义: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和一种诗体名称。 雅乐 中国古代宫廷的祭祀、典礼和仪式音乐,一般称为“雅乐”。 大司乐 1,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 相和歌 汉代北方民间各地流传的各种歌曲。最初是清唱,即“徒歌”;后出现清唱加帮腔,即“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后出现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歌唱者持“节”,一面击节一边唱歌,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 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音乐形式。 鼓吹曲 最早出现于秦末汉人班壹的游牧队伍中,“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表明它具有北方草原的风格。 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清商乐作为宫廷歌舞音乐,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统地位,被誉为“华夏正声”。 苏祗婆 北周时龟兹乐人。精通龟兹的宫调理论,将西域的“五旦七调”理论传授给北国的内史下夫郑译。对于后来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 唐大曲 唐代大曲,是一种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综合性大型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宫廷歌舞音乐的典范。 教坊和梨园 教坊是唐代宫廷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梨园是唐玄宗时建立的一个专门学习法曲的机构。 乐籍制度 乐籍制度是将犯法者家属没入乐籍成为专业乐人的一种制度。它构成了我国封建时代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八十四调 隋代初年,万宝常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再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用全七种调式,这样共得八十四调。 瓦子、勾栏 宋朝城市出现了专供人们游乐的场所称为瓦舍,又称瓦肆、瓦子,瓦舍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子叫勾栏。 坐部伎、立部伎 唐时的坐、立部伎名称由来是以乐队的演奏形式为分部标准的。即“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词乐 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词乐在宋朝是一种流行的歌曲形式。词乐分“词”与“乐”两部分,“词”是它的文学部分,是词人作的长短句;“乐”则是它的音乐部分。 诸宫调 诸宫调是兴起于北宋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因其使用了多种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称为“诸宫调”。 路岐人 宋时走街串巷的流浪艺人被称作“路岐人”。 “减字”即在填词时少填几个字。 “偷声”即在填词时多填几个字。 “摊破”即在原曲调的基础上增添乐句。 “犯调”是把若干词调的乐句组合起来组成新的词调。 元散曲 元代的一种新兴的艺术歌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前者是戏曲形式,后者是一种在器乐伴奏下的演唱形式。 旋宫转调 旋宫即改变旋律的调性;转调即改变旋律的调式。 曲子 隋唐时期,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称作曲子。 说唱音乐 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艺术形式。 唱赚 是宋朝民间很流行的一种歌唱表演形式。它源于北宋初年边歌边舞的“传踏”, 南宋艺人张五牛吸收慢曲、曲破、大曲,以及当时流行的嘌唱、耍令、叫声和少数民族的番曲等的唱调改造、发展而成。 梆子腔 梆子腔早称秦腔,初流行于山、陕、甘一带,因采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有强烈的节奏感,主弦乐器板胡,有浓厚的色彩性。 皮黄腔 西皮与二黄相结合的声腔。西皮的形成:秦腔+楚腔 襄阳腔 西皮. 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在弋阳腔的影响下形成。清乾嘉年间,西皮、二黄在长期的同台演出的艺术实践中逐渐结合而形成皮黄腔。 余姚腔 因形成于浙江余姚而得名,流传于浙江、江苏、安徽一带。 演唱时不被管弦,只用鼓板,演唱中常运用“滚调”唱法。 昆山腔 昆山腔,最初形成于元代,因善唱南曲的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代魏良辅对南曲的唱法进行了加工,从而取得了最有影响的地位。昆山腔后称昆腔、昆曲,是兼唱南、北曲的剧种的名称。 选择题 1、“六代乐舞”属于:A燕乐、B清商乐、C雅乐。 2、《楚辞》一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