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春版语文九上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docVIP

【精品】长春版语文九上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 古风二首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 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 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岑参、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4. 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2. 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1.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2. 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多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我们熟悉的送别诗吗?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送别诗,那就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简介。 岑参(约 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诗集》传世。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研读。 1. 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 散入( ) 狐裘( ) 锦衾薄( ) 瀚海( ) 阑干( ) 羌笛( ) 风掣红旗( ) (3)明确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一、二句急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第三、四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 2. 品读全诗。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知。 (2)题解。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 (3)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横线标示出来。 明确: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4)学生默读,理清思路。 送别人物:岑参送武判官 送别地点:轮台 目的地:京城长安 送别环境:冰天雪地 送别心情:百感交集 朗读基调:慷慨婉转 诗歌风格:豪放雄奇 (5)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可能是岑参的前任,为送他归京,诗人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开篇就非常新奇,没有写白雪而先写风,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个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见到此景的惊奇口吻。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非常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珠帘罗幕、狐裘锦衾、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这两句在全诗中起过渡作用。接着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兼有寄情,以下就是正面写以白雪为背景的送别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前路艰难,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