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洁玉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2 3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先天性SGLT1缺乏症、原发性胆盐吸收不良等引起渗透性腹泻 先天性失氯性腹泻、先天性钠性腹泻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先天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微绒毛包涵体病、短肠综合征等,使小肠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机制障碍引起腹泻,可为混合性腹泻。 如肠结核,慢性菌痢(多为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引起的脓血便腹泻);隐孢子虫、艰难梭菌毒素和菌群失调引起的水样便腹泻。 是一组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继发于免疫紊乱性疾病引起的腹泻。 A由于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单纯性IgA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病或艾滋病时,患儿机体全身免疫功能或(和)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发生缺陷,容易发生肠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而致慢性感染性腹泻; B由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性狼疮、自身免疫性肠病、免疫性增生性小肠症等时也发生功能障碍引起腹泻。 是一组主要由过敏引起的疾病。 A食物过敏性胃肠炎,有明确的食物致敏原; B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其特征是胃肠道有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在肠粘膜标本每髙倍镜下见到30个嗜酸性粒细胞)。 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血管活性肠肽瘤(V IP瘤)等。 诊治原则 * 湖南省儿童医院 游洁玉 背景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病因和分类 诊治原则 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大便性状异常这一特殊症状命名的一种疾病。正常小儿与正常成人一样,粪便成形,含水量不多,日解1次。除非母乳喂养儿,粪便可呈糊状,且日解2~5次。一般认为,粪便量在婴幼儿超过每天10g/kg、在较大儿童每日>200克以上即有腹泻。 饮食中纤维素过多,以至排便次数及粪量增多,不能称为腹泻。 A急性腹泻病:病程不超过2周者,如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一般在5~8d。 B迁延性腹泻病:急性起病后,病程迁延至2周以上,但不超过2个月。 C慢性腹泻病:腹泻经久不愈,病程迁延至2个月以上,甚至多达数年或十余载。 以腹泻症状持续时间 慢性持续型和慢性复发型 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儿科的最常见疾病,在小儿腹泻病中急性腹泻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减少。而慢性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发病机制复杂,防治比较困难。除腹泻外,或多或少会影响患儿的营养吸收,重者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削弱小儿防御其他疾病的能力,预后欠佳,甚至引起死亡。 据WHO 2002年估计,全世界儿童死亡率中13.2%由腹泻病引起,其中半数为慢性腹泻病。我国具体情况不详,然其严重程度不可低估。我们应该在继续关注小儿急性腹泻病的同时,加强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 渗透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 动力紊乱性腹泻 混合性腹泻 指肠腔内(主要是小肠内)存在未被消化吸收的高渗性、可溶性物质。由于高渗作用,将肠组织中的水分吸引至肠腔内,遂使粪便稀化。 正常情况内,小儿摄入的营养物质可被充分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再被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入体内。 人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共有4类,其中多数称肠细胞( enterocyte, EC) ,发育成熟,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又称吸收细胞,但3~5d就得更新1次。另一类为非成熟的EC,位于肠绒毛隐窝,故又称隐窝细胞,由该处的干细胞不断分裂产生,移行至肠绒毛顶端,以补充EC。此外,还有5%的杯细胞( goblet cell) ,分泌粘液,以保护肠黏膜; 1%的肠内分泌细胞。 肠绒毛顶端的EC,发育成熟, 其黏膜面上的微绒毛产生各种双糖酶,如乳糖酶、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可分别将食物中的双糖如乳糖、蔗糖和麦芽糖,进一步分解成各种单糖如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以吸收。 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尚赖EC产生的钠依赖的葡萄糖(及半乳糖) 转运蛋白1 ( sodium-dependent glucose and galactose transporter1, SGLT1) ,将葡萄糖和半乳糖与肠腔中的Na+一并从小肠腔内转运至EC内,然后进入血液循环至体内。 乳糖酶缺乏(见于原发性乳糖吸收不良症):未被消化吸收的糖类产生高渗作用,引起小肠腔内液体增多。糖类被排至结肠后,被结肠内的固有菌群酵解,产生碳酸与水。除水样便外,还有腹胀、腹鸣、腹痛等表现。 轮状病毒性肠炎:大部回肠的EC受损, 其腹泻机制与乳糖酶缺乏相仿。 服用高渗性药物如硫酸镁、乳果糖等也可引起渗透性腹泻。此类患儿的粪便量较多。而其中Na +含量不多,但渗透压较高。 现认为轮状病毒还产生毒素NSP4,引起分泌性腹泻 正常成人每日有9L水和各种电解质进入小肠, 小肠吸收了90%的水分, 最终仅有100~

文档评论(0)

xiexie2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