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观察描述细则.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部分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细则 1.1 总则 本细则参照以往地质工作经验及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工作对地质观察描述的基本要求,参考《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二分册)》中岩石描述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其宗旨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地质观察与描述方法、程序及内容,统一记录格式,从而提高地质编录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编录工作质量的依据。 地质观察与描述总体要求: (1)要求编录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理论有所钻研,有一定的理论业务基础,对某一地区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该区岩石应有系统的认识,这是提高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质量的基础。 (2)描述内容应有主次之分,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构造形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特殊的蚀变现象,必须重点观察描述。 (3)对各种地质特征的描述,应抓住主要特征,把握住事物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加强观察,提高对特殊现象的认识能力,记录时文字要简练、精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正确处理肉眼观察与镜鉴的关系、宏观观察与微观研究的关系。对把握不准的岩石、矿物,要积极采集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鉴定结果报出后,要及时与肉眼观察资料进行对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描述水平。 1.2 岩石观察描述 1.2.1 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 (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 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4)原生构造; (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 (6)接触带产状变化 基本要求: 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 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1.3.1 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 (2)组成褶皱的岩层 岩性、新老关系等; (3)几何形态 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 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1.3.2 断裂构造 (1)构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 (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 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1.3.3 节理的观察 (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1.3.4 劈理的观察 (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擅长各种类型文档 找不到的文档可私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