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7卷增刊 河地大学学掇(自然科学版) Co/.27
Supp
Science
2007年10月 ofHebei Edition) 0ct.2007
Journal University(Natural
复合型电源防雷器放电通道的研究
黎兆东,秦中勤
(茂名市防雷设施检测所,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通过对复台型电源防雷嚣的实验结果介绍扣其放电过程的理论分析,说明复合型电源防雷器的
放电通道主要是通过空气间隙进行泄流.
关键词:复合型;模型;元件;响应
ResearchOiltheElectric Channels
Discharge
forMulti-skillPower ProtectiveDevices
Surge
LI Zhong-qin
Zhao-dong,QIN
(MaomingMeteorologierdBureau,Maoming5250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 to themulti-skiU devices result
throughintroducing powersttrgeprotectiveexperiment
and itselectric the multi·skill deviceselee—
surgeprotective
analysising dischargeprocess。thusexplanationpower
carries
tric ehannelsis on theair releasestheelectriccurrent.
discharge mainly through gap
words:multi-skill;model;part;response
Key
复合型电源防雷器(SPD)是基于开关型空气间隙和限压型压敏元件零距离组合而成的防雷产品,它具
有结构紧凑、性能可靠、适应窄小环境安装等优点.国内外此类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空间距离有限,需要多
级防雷的场所,如加油站,电信基站等.
11s和100
一般认为。压敏元件和开关元件的过电压响应时间分别为小于25 as,2种元件构成的防雷器
直接并列时,使用压敏元件的防雷器因响应时间快而承受绝大部分雷电能量,开关元件的防雷器动作迟缓不
能起到泄流的作用.复合型防雷器采用主动能量匹配技术,利用压敏元件导通的残压,有效地起动空气间隙,
使空气间隙在雷电流上升(波头)时间内完全导通,从而承受后续雷电流的能量,达到能量分配效果,本文就
主动能量匹配技术的一些实验图表的研究结果作一个介绍,说明复合型电源防雷器放电通道主要是通过空
气间隙进行泄流.
1实验室数据
1,l实验设备
8/20坤20kA仿雷电流冲击仪,1.2/50芦复合渡发生器,记录仪.
1。2实验模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核盘菌弱毒相关病毒(SsDRV)感染雪腐核盘菌地研究.pdf
- 环境敏感性β—环糊精微球的合成及药物控制释放地研究.pdf
- 广西河池市壮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pdf
- 关于在分子生物化学和工程领域里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III)——在原始DNA、RNA合成中微观共聚反应机理的定量验证.pdf
- 高校学报发展方向的研究和探讨.pdf
- 高大平房仓粮堆温度变化的研究.pdf
- 谷胱甘肽硫基转移酶P1多态性和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毒性反应及生存的研究.pdf
- 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地研究.pdf
- 分级自组网MIPv6移动管理地研究.pdf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IDH1和IDH2基因突变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