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不输莱卡的德国罗伯特相机.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骄傲的机器人——德国ROBOT相机历史 类别:数码 |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2日 | 飞机机械师-徕卡——ROBOT的诞生   ROBOT相机出现在机械工业逐渐发达的30年代,也正是在那个年代,出现了非常多的机械经典,相机也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海因茨?基尔菲特(Heinz Kilfitt)于1931年独立制造出了一台小型相机。这台小型相机采用了胶卷式相机的巧妙的旋转式快门设计,其片幅为24×24mm。可惜,像AGFA公司和柯达这样的相机品牌对此并不感兴趣。直到1932年,基尔菲特才遇到了他的伯乐——汉斯-海因里希?贝尔宁(Hans-Heinrich Berning)。汉斯-海因里希?贝尔宁的父亲奥托?贝尔宁(Otto Berning)是一家服装配件加工厂的老板。在父亲的资金支持和叔叔赫尔曼?贝尔宁(GEOS公司老板)的帮助下,1933年6月15日,汉斯?海因里希?贝尔宁建立了RoBot公司。 ?     奥托?贝尔宁(Otto Berning)在二战之前曾是一名工业设计师,从小他就是一个疯狂的个机械迷。后来加入空军,这本是他情非所原的事,因为他是一个坚决的反战主义者,在德国皇家空军服役时他当任了一名飞机机械师。如果加装庞大的片盒和电子马达,可以以每分钟100多张的速度拍摄胶片。最终Otto Erning后来与LEICA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成为挚交好友。由于ROBOT源自军方,所以起点要高于LEICA。按Otto Berning的话来说,Leica非常出色,但他只是一名“绅士”,正如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在设计ROBOT I型的时候曾对LEICA进行仔细的研究,并把ROBOT的片幅定为24×24毫米,这样摄影师便不必在拍摄时选择竖幅或者横幅了,而Leica则是24×35毫米。ROBOT采用发条式卷片设计,每上一次发条,可以拍摄20张照片,而且它非常小,在ROBOT所有型中,机身的体积只有常人的手掌一般大小。自ROBOT I型的出现,就被当时纳粹做为皇家空军的首选利器“航拍专用型”,战后仍被西方许多国家把ROBOT做为谍报人员的专用型号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ROBOT就无法摆脱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的命运,然而正因为如此,ROBOT在设计工艺上,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后来的ROBOT II型开始就有一整套非常专业的配件,提供长达300米胶片的片盒,然而ROBOT与LEICA一样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奇。经过时间的洗礼ROBOT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今天ROBOT系列仍然是旁轴相机当中的“机皇”。 手表商-施耐德——成就经典 ???  ROBOT相机的做工十分精良,继承了德国机械制品一贯的高品质风格。而且为了达到坚固耐用的目标,ROBOT相机在用料上可谓不惜工本,采用的配件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配件供应商提供,例如:相机外壳使用V2a不锈合金由WMF公司为其提供。手表制造商Baeuerle S?hne公司为Robot相机的生产发条。此外,玻璃旋转式快门由巴登符腾堡州的Alfred Gauthier公司提供。 ???  由于相机采用了可更换镜头设计,可以使得相机的应用范围更大。ROBOT相机的镜头由大名鼎鼎的施耐德提供。从广角到长焦镜头规格十分的齐全,另外还由于ROBOT相机应用于间谍领域,也另外开发了一些超长焦镜头。在后期,蔡司也为其生产过一些镜头,不过由于产量非常少,也很罕见。早期ROBOT相机的镜头一直采用的罗口方式,在后期为了ROBOT ROYAL相机开发了插刀式接口,从镜头细节看,仍然是罗口的设计,为了可以快速装卸镜头,在罗口镜头外面加上了一圈插刀式固定环,通过一个扳手就可以很快的固定镜头。 ???  ROBOT还采用了专用胶卷盒设计,胶卷在上片后,拍摄完毕的胶卷会收纳进入到一个铜制的暗盒中,就算相机在使用中被损坏,由于有专用的暗盒保护,拍摄好的胶卷也不会因为相机后盖打开而曝光。不管是ROBOT早期的ROBOT I或者II还是到最后的ROBOT ROYAL,所有产品都贯彻了采用坚固V2a不锈合金制作的外壳、发条式传动机构和旋转式快门的设计。在1949年后,德国本土内机器人相机则是一机难求。人们只有当有公开的紧急指示或者幸运的情况下等待数月之久才有可能购买到。而该相机在德国的需求又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时每台相机的价格高达12000马克。 ? 帝国空军-战俘——ROBOT的传奇经历 ???  很多经典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曾经因为为军队服务或者为战地摄影师服务而名声大振,已结实耐用而闻名的ROBOT也不例外,1939年,ROBOT II代慢慢地被国防军所认同,贝尔宁将35台机器人II代相机送到了空军处接受测试。通过测试之后,这批机器人II代相机便被应用到空军侦查领域。这便是所谓的“空军机器人II”。随后,贝尔宁又接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