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与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 一、国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 母语能力,是国民的基本素质 语文教学是人格熏陶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是记忆力、想象力、情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 2.国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中国人要有中国心、中国魂和中国的气质 国学的沉浸要从孩提开始 3.国学诵读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诵读是沉浸、是熏陶、是感化 诵读是语感培养的好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1.国学教学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国学素养 国学内容广博:经、史、子、集 国学研读艰深: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雠、辑佚、考订 2.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之现状 据《甘肃省白银区小学语文教师教研素质现状调查》结论: 自主学习,提升水平的阅读情况很差。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只有21人表示在最近一年中阅读过一本以上的名著,占10%;169人表示除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外,一年中没有阅读过一本对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帮助的书。原因有:没时间;没地方;不爱好。 据《哈尔滨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质的调查报告》结论: 几乎很少有老师能不借助相关的资料独立备课,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大多数老师达到基本了解,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老师达到深入了解。使用最多的教辅资料是教学参考书和网络资料。 3.有必要举办小学语文教师国学进修班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校的做法值得参考:1.开展全员培训,推荐阅读书目。2.成立国学班,着力打造优良的语文教师团队。3.建立国学网络平台,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三、提高国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1.阅读国学经典是不二法门 参见《国学经典阅读书目》 2.经典阅读法 闲读: 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和压迫感,对读过的书,不必求甚解,自得其乐。 略读: 书籍浩瀚,既不能遍读,又不能不读,故要学会略读。略读的目的,一方面在知道一书的大要,认识一本书的价值;一方面在收罗资料。张岱云: 学海无涯,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只要读书之人,眼明手辣,心细胆粗。眼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琅環文集·廉书小序》) 精读: 精读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古人最为看重。精读共有三种: 精熟:读书必由精熟,以树立基础。精熟以后,才能与书俱化,得到书的滋养。苏询道: 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嘉祐集·上欧阳内翰书》) 苏轼诗亦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辙亦称:“读书百遍,经义自见。”皆秉承苏老泉的庭训而明熟读功效。 精一:读书精熟,必由精一着手。黄山谷云:“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精一的确是求精熟的法门。李翱对精一说得最具体: 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李文公集·答王载言书》) 精纯:读书非集中精神意志,心无旁鹜不可。张履祥云: 学问之道,固尚从容,然一任优游,难晞自得。举其通病,不出五闲(闲思闲虑、闲言语、闲出入、闲涉猎及接闲人闲事。)果能必有事焉,其诸慆慢,非惟不敢亦不暇矣。(《淑艾录》) 去此五闲的毛病,才能用心精纯,念兹在兹,除读此书之外,无余事、无余念,自然可“用志不分”,而能精一、精熟了。 摘读: 以文集而言,《昭明文选》便在“略其芜秽,集其清英”。同理,于任何典籍,都要分别轻重优劣,摘要而读,秦观云: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不复省。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日《精骑集》云。(《淮海集·精骑集序》) 所以精读要与摘读同时实施,摘取最精要的精读,才会事半而功倍,韩愈所谓“提要”“钩玄”,便是摘读的意思。 抄读: 古人喜欢抄书而读。《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云: (萧)钧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价问日:“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日:“巾箱中有五经,于检阅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自此始也。 萧钧的抄书,不是因为没有书,而是因为刻版的书太大,不便携带;又抄过以后,有助记忆。同时抄书还有练字的效果,所以梁朝袁峻每日抄五十张纸而读之(见《梁书·袁峻传》)同时代的王筠,则抄书成趣,到老不倦(见《南史·王筠传》自序),至于明代的张溥,更是抄读的典型。《明史》云: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