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xls

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xls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淮之间地区k值查算表 皖南地区k值查算表 各种频率设计洪水计算办法 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符号说明 江淮及皖南山区产汇流分析成果 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 (一)、降雨的损失量 我省山丘区,在前期有雨时,本次降雨的损失量较小。据江淮之间山丘区14个站的31次较大暴雨—径流(包括地下水)资料分析成果:平均每天损失量除一次为36毫米外,其余均在30毫米以下,而有四次的径流系数接近1.0.皖南地区32个站的分析结果是,日平均损失量大多在10毫米左右。 (二)、地下水(包括壤中流)分割及其定量 二、江淮及皖南山区产汇流分析成果 地下水的分割,至今尚无严谨的方法可循。现一般均采用直线斜割法,即在一次洪水的起涨点和地表径流的终止点之间连一直线,线下部分为地下水。但是地表径流终止点很难确定,故分割任意性很大(即使能确定,用直线分割也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本次为了使分割任意性尽可能减少,对所谓地表径流终止点的位置作了大致规定,即假定洪峰到地表径流终止点的历时,约等于峰现时间的二倍左右。按照这个假定分割出来的各次较大洪水的地下水量,在江淮之间平均为30毫米、皖南为40毫米。 (三)、汇流分析 汇流分析采用纳希线性瞬时单位线模型。对这个模型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理论的,其使用效果还是取决于与实测资料的拟合情况,即仍是经验性的。纳希模型主要有两个参数,即N和k。纳希认为流域上瞬时单位净雨深经过N个相同的串联线性水库调蓄后出流过程,就是流域出口断面处的流量过程线。K为每个水库的调节系数或调蓄滞时。N*k=m1,这个值具有时间因次,是流域汇流时间的度量。N及k可以从实测净雨过程和相应的地表径流过程中求得。比较纳希模型与我们以往采用的淮河模型单位先,发现当N等于3—3.0时,二者非常相似,只是退水尾部淮河密性较缓、纳希模型较陡。这说明纳希模型在我省应用是可以的,另外,纳希模型有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当N、k确定后,即可通过现成的表式获得单位线,而淮河模型则计算较繁;从电算角度出发,则更显出纳希模型的使用方便,由于纳希模型的退水尾部较陡,为使实测资料与其拟合得好,分析者常将地下水割得高一些。 经分析了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单位线分析要求的50个测站的305次洪水,计算出每次洪水的N、k,通过优选、单站定线和地区综合,得出了江淮之间、皖南两大分区的m1值的地区经验公式及N值的定量。 1、江淮之间m1综合公式 当 时 (1) 当 时 (2) 式中:m1为瞬时单位线参数N与k的乘积,以小时计;F为流域面积,以平方公里计;J为主河道平均坡降,以‰计;R3为最大3小时设计净雨量,以毫米计。 2、皖南地区m1综合公式 在皖南地区,分析时考虑了据tp时段的雨强I来选用m1值。tp的大小与雨强I大小有关;在设计条件下,雨强I服从于暴雨强度公式,故雨强I又与暴雨衰减指数n有关。综合关系式为: - (3) 式(3)中: (4) m1的非线性指数 (5) 式(4)中: (6) 式(6)中: (7) tp的非线性指数 (8) 式中(3)-(8)中,除m1、F、J、R3等含义与前相同外,其他符号的含义如下: I为tp历时内的净雨强度,毫米/小时; n为1-24小时之间的暴雨衰减指数; tp为洪峰滞时,tp50为净雨为50毫米时的tp,均以小时计; 为tp值的非线性改正指数。 皖南地区m1值的计算式虽比较复杂,但它解决了设计洪水中确定净雨雨强历时定量问题,而且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仍是非常方便的。如果(3)-(8)式概化成比较简单的计算式,则为 1 (9) 式(9)是由(3)-(8)式概化而得,利用它计算得出的设计洪水峰值,较用(3)-(8)式的计算成果,差别一般不超过5%。可在图表化中应用。 3、N值的定量及时段单位线 在江淮之间N值取用3.0,皖南地区N值原采用:当F≤50平方公里时等于3.0;F在50-500平方公里之间时用3.5。鉴于m1=N*k,m1一定时,N大k就小,N小k就大,故N等于3或等于3.5对设计洪水成果影响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