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学感想-心脏中心 蔡军 蔡军,男,1975年10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在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总医院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研究方向为高血压、病因学、心力衰竭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目前已经发表英文SCI论文1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0分。主持近十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归国留学生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总经费近200万元。   2007至2009年,我在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总医院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海外生活的宝贵经历,带给我许多奋斗的激情。小到煮饭、洗衣、打电话,大到找房子、去旅游全靠自己。这里面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知道。 美国精神的核心是“吃苦”和“自信”   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必要反省自己的某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先认清自己,才能认清自己在未来世界的位置。在美国2年,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国精神的核心是“吃苦”和“自信”。   在很多人心目中,美国人读书很轻松,似乎就像电影里那样每天打打闹闹就可以毕业。其实只有身处美国,才能真正体会到美国人的努力。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1点钟都还能看到人满为患、刻苦攻读的景象,这曾经让我很汗颜。因为美国的自由教育让你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更加独立,相应压力也更大。   同时,美国人很自信。他们不会因为你比他们在某一方面优秀而有任何自卑,他们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一次,我与同实验室的PhD聊大学成绩,他觉得我的GPA (Grade Point Average,大学平均课程分数)在90分以上,很惊讶,一直问“Really?”,然后说自己的GPA just so so(很一般)。但显得非常平静。事后,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己也非常优秀和出色。他凭借一己之力支付自己在斯坦福大学4年本科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一点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他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生产心脏起搏器的St.Jude Medical公司工作,仅仅2年就成为一个独立研究小组的组长,领导着好几个博士和硕士。   自从来到美国,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是如何肯定自己,对自己自信。美国人不会因为你哪一点不足而歧视你整个人,相反地,他们会因为你的某一个优点而对你刮目相看。这一点,也使我学会应该更加宽容。      顶级的实验室   麻省总医院心血管研究中心的实验室硬件条件非常好,大到灵长类动物实验,小到纳米生物材料,都有研究小组在研究。最重要的是,实验室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要说在国外这两年最大的收获,还是在学术上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见识了世界级水平的研究。心血管研究中心基本上每周至少有2-3次专门的学术报告,邀请的都是知名专家(比如心脏发育权威Eric Olson、心脏电生理大牛Murry CE等)和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时间多半安排在中午(就是冲着这免费的午餐也得去啊!)。这些学术报告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思路。   国外的老板很注重研读文献。我刚到实验室时,老板把项目给我看了一下,就先安排我读非常大量的文献,正所谓厚积薄发。然后再经过一些实验操作的训练后,才让我开始动手研究。而且鼓励我如果有什么新思路都可以和他研究,并表示项目中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我感到美国老板很谦虚。  我们实验室每周一次lab meeting(实验室会议), 每人都要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在美国,学生和老板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比如开会,国内的习惯都是老板们坐在会议桌前面,学生坐在会议桌后面的椅子上。可在美国开会,往往是学生坐在会议桌前面,老板来得稍微晚一点,直接在角落里找个椅子坐下。另外,西方人发言时通常会把最重要的内容先说明白,然后再说出其中的原因和将导致的结果,能够让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讲者的主旨。我慢慢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回国后有一阵子和人交谈很痛苦。因为中国更喜欢 “含蓄”的讲话习惯。大多数人不会开门见山地说,往往会先从近况入手,慢慢推理,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最后才来个“引君入瓮”,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要这样啊!”     对中国心血管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思考   通过国外这两年的学习,我对心血管研究发展方向有了一点感想和思考。当前,心血管疾病死亡已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33%。在这种严峻形式下,心血管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应该怎么办?   1. 科研格局和模式的转变   从为科研而科研的模式转变为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的转化医学模式。转化医学应该成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桥梁。基础科学家将新的方法、工具(包括仪器、药物、条件)提供给临床医生,在临床中应用,并评估其作用及影响;而临床研究单位又以他们对疾病和疗效的观察激励基础研究。然而,目前基础与临床之间

文档评论(0)

803322f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