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内外: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命名及其研究述评之一(1979-2002).pdfVIP

本土内外: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命名及其研究述评之一(1979-2002).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 虹 本土内外: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 ——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命名 及其研究述评之一(197卜2002) 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目前通常指对于中国 大陆以外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以中文汉字书 写、创作、出版为其主要特征的文学载体及其作家、作品等等 所进行的研究和论述。这一文学新学科的命名及其在中国大陆 从草创到逐渐走向初步繁荣和成熟,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 段:一、初创时期的“台港文学”;二、拓展时期的“台港澳 暨海外华文文学”;三、深化时期的“世界华文文学”。然而, 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其他一些学科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学者对 此文学新领域进行接触进而加以研究和论述,几乎是与20世 纪70年代末文学期刊开始发表生活在海外或台港澳地区的作 家及其作品同时起步的,这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其他一些 学科所从未有过的奇特景象。 31 多f丸,叉,他,谵,硗,专,娥,牟,爻,爻,哮 19r79年3月出版的《上海文学》第3期,首次在中国大陆 刊登了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的小说《爱国奖券——台湾轶事》, 并同期刊登了大陆学者张葆莘首次介绍这位用中文创作的非大 陆作家的文章《聂华苓二三事》①。紧接着,同年4月出版的 大型文学期刊《花城》创刊号上,发表了堪称这一文学新领域 研究的开拓之作《港澳及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作者为当时 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的曾敏之。他在此文中以书信体形 式向读者首先介绍了香港的两份纯文学刊物:《海洋文艺》、 《当代文艺》以及办纯文艺刊物在香港的“寂寞”,在对东南亚 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华文创作、刊物和出版状况所作 的介绍中,主要突出了几份华文文学刊物及其编辑倾向。曾敏 之的这篇文章虽然只是粗略地介绍了香港及新、马、泰地区的 华文文学的一些情形,却无疑向被封闭了数十年之久的内地读 者敞开了一扇嘹望香港和南洋的窗口,让人们知道了在大陆以 外的另外一片虽然生存不易却丰富多彩的华文文学天地。继 《花城》同期首度刊载香港作家阮朗的小说《爱情的俯冲》,在 目录页上特别注明“短篇·香港来稿”之后,从第3期始,开 辟“香港文学作品选载”专栏,在刊登海辛、陶然等人的小说 及原甸、黄河浪的诗的同时,发表了《珠海香江寄深情——本 刊编辑部邀请香港作家、诗人座谈侧记》,表明内地与香港作 家彼此对话的开端。 无独有偶,在同年7月问世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大型 文学期刊《当代》创刊号上,专门开辟了“台湾省文学作品选 载”栏目,首先发表的是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编 32 垒,球,执,受,曳,诫,警,爻,爻,海,瓷,海,俸,畚 者“按语”写道:“这篇小说选自台湾省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 说集《台北人》。白先勇原籍广西,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是 台湾六十年代较有影响的小说家,曾主编《现代文学》,现旅 居美国。他还有小说集《金大奶奶》、《玉卿嫂》等,以后,本 刊拟陆续刊登一些台湾省文学作品。”果然,《当代》第2期刊 载了杨青矗的小说《低等人》。从1979年第3期起又将此栏目 改为“台港文学作品选”,刊载了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 儿?》、阮朗的《玛丽亚最后的一次旅行》等作品。“台港文学” 这一新概念从此理直气壮地进入了大陆的文学界。1980年第2 期的《当代》“港台文学作品”一栏还发表了美籍华人作家於 梨华的《雪地上的星星》等作品。从当时对于白先勇、聂华 苓、於梨华等人介绍中不难发现,他们都被称作“台湾作家”, 但实际上他们的身份却是“海外华人作家”;而在台湾,白先 勇又成为当然的“中国作家”②。正是由于这些被大陆文学界 首先注意到的生活在另外一个文学空间的作家身份的复杂性和 多重性,因而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从一开始的命名就常常 发生缠绕和难解难分的粘着状态,但当时都被笼统地冠以“台 港文学”之名。 此后,随着台港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及其作品源源不断地 在中国大陆介绍、发表和出版(197旷1983五年中,“据不完 全统计,有近70家刊物和十几个出版社分别发表了80来位台 湾和海外华人作家的220余篇作品,内地对台湾文学的评述和 介绍文章也达200多篇,出版的台湾文学专著近40种。”④), 大陆的一些研究者,尤其是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执教的教师们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