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的源流考证.pdf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痰的源流考证。 吴新明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l早期文献的记载 从现有的文献分析,“痰”字出现在宋代,宋以前用“淡”字代“痰”字。比如在马继 兴等辑校的《神农本草经》中,“恒山”等条中记载有“胸中痰结”“1一词,据尚志钧考证: “痰’‘淡’古本草通用。”“1考《本经》原著久佚,马氏也特别提出《太平御览》本中“恒 山”条无“痰”字。1,现行原书的辑校本对此问题均采取慎重态度。故此,尚且不能轻易结 论此处为“痰”字首先出现。在《黄帝内经》等一些医学著作,虽无直接“淡”或“痰”字, 但是不少相关内容可视为其初始观念的较可靠的文献记载。 1.1‘黄帝内经—有饮无痰 《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晟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 部医学理论巨著。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出现“痰”字,但是,有关痰病的证候和人体津 液代谢的记载却很丰富。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 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九,从口中若鼻中出。” ““‘唾出若涕”和“咳出青黄涕”等,这些记载应视为对于痰的较早的症状描述。另外,《内 经》还有不少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痰病内容,比如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胆病 者,善太息,1:3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吩吩然,数唾。”“1但是《内经》 中并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相对来说,《内经》则更多提到“饮”。比如:《素问·刺 志论》有“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有“饮发中满食减””1:《素 问·至真要大论》有“饮发于中””1等等记载。 《内经》运气学说认为,饮、湿等病邪主要和太阴湿土气化失常有关。通过相关证候记 载来看,书中“饮”的内容,包括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痰”。所以可以将《内经》中的“饮” 视为“痰”观念之滥筋,其为后世痰病学说奠定了可资参考的律液气化学说的理论基础。应 当指出:‘内经》有关饮邪的论述大多集中在运气部分,运气七篇的成书年代问题尚有争论。 不过,即使晚推至唐代,‘黄帝内经》中这些有关津液气化的理论和饮邪致病的阐述,也有 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1.2‘伤寒杂病论)一首论。痰饮”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次出现有关痰饮证治的明确论述,在《痰饮咳嗽瘸脉证并治》 篇提出:“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日:四 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州该篇根据饮邪 所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的各种不同主证,将其瘸变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四类,并提出主方,体现出不同治法及用药特点。仔细研究全篇内容不难发现,此篇论述 以饮邪为主,虽有“痰”字,但与此后直到当代所云痰病,在理、法、方、药上均有区别。 该篇着重于饮邪的讨论,基本沿袭了《黄帝内经》重视饮邪的思路。参考《说文解字》等文 献,可以知道在张仲景的时代没有“痰”这个汉字,当时以“淡”字代“痰”。 既便如此,《金匮要略》记载的痰饮证治,仍然影响了很多后世医家。以至于到了清代, 喻昌还借《金匮要略》的观点来驳斥痰饮有别的思想。但是,张仲景所论的另外一些病证, 虽未明言痰病,但却与痰有密切关系。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日:寸口脉 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日:为肺痿之病。””1文中所言“浊唾涎沫”和下 文的“时唾浊沫“”、“吐如米粥”“”等,符合后世对痰的症状描述。此外,《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中的小陷胸汤证、大陷胸汤证、栝蒌薤自自酒汤证、栝蒌薤自半夏汤证等,虽然没 有提到痰字,但这些疾病的主要病机都和后世所言痰病有关。 2痰、饮分论 中医学之痰的概念,自魏晋隋唐时期逐渐从“饮”中分离,在理论和临床中两方面都表 现出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有多处相关记载;南齐的《楮氏遗 书》的“本气”篇、“津润”篇和“审微”篇中论痰文字也很值得深入研究;今本《名医别 录》中也记载有一些痰病名词,所惜原书早佚,现仅存辑校本;在理论总结方面最有贡献的 是隋代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这部理论著作的出现,使得痰与饮的概念分别得 到系统的阐述。 2.1‘诺病源候论——痰、饮的分离 从《诸病源候论》书中的“痰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