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几种主要修辞.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中的几种主要修辞.doc

浅谈古代诗歌中的几种主要修辞 在古代诗歌里语言里有几种主要的修辞,诗歌修辞在提高诗歌语言表达效果和表达技巧有很大作用,本文对在古代诗歌里常出现的一些修辞手法进行简略的论述。 在诗歌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杜甫《秋雨叹》其一) 例一中的“泣涕如雨”有夸张也有比喻,但首先是比喻。《诗经》中用于说明“泣涕”的还有一例,即《卫风·氓》中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涟涟”是形容泪流不止的样子,这是描写,不是比喻,所以表达效果不如泣涕如雨那样生动。杜杜甫《秋雨叹》第一首为咏物诗。借物抒情言志。诗人以“翠羽盖”喻决明之叶,以“黄金钱”喻决明之花,有明目疗效。这种比喻不公强调了外在一形似,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甲乙两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翠羽盖” “黄金钱”都是非常宝贵的,现在用来比喻决明,可见诗人于此情有独钟。 比兴也是古代诗歌中的常用手法。古代比兴是并称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兴就是指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具有引发诗情,起烘托作用的一种修辞格式。这种修辞格式一般都是由诗句构成的。“兴”从创作角度说,是艺术表现方法问题;如果从修辞角度来说又是一种辞格。如 1何彼狨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诗经·召南·何彼狨矣》) 2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诗经·王风·葛藟》) 3园有桃,其实之殽。(《诗经·魏风·园有桃》) 例一,召南《何彼狨矣》是一首写王姬下嫁齐侯的诗,王姬为文王孙,武王女。诗开头两句是说棠棣花为什么开得那样茂盛啊,好火暴劲儿有如桃李。但接下去,两个诗名都是由名词词组构成:“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意思是说文王之孙要嫁给齐侯之子。平王之孙下嫁给齐侯之子。这是一件婚事,棠棣花开得茂盛与否,与此并无必然联系。所以《何彼狨矣》以“何彼狨矣,华如桃李”开头,作用营业所是引发诗情,起烘托的作用,所以说这是兴的手法从修辞角度说,用的是起兴辞格。例二,王风《葛藟》写的是一流浪汉,他流落他乡,仍然得不到帮助。诗开头两句,是说长长的葛藤,蔓延在河畔。这句话与下面谈的内容也无直接关系,所以说也是“兴”。不论是起兴还是比喻,这两种辞格都是诗人借助意义上的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到一起,骒诗歌的艺术形象的舒展塑造,对表现,烘托主题起着积极作用。 在古代诗歌中语言中,比拟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格式。所谓比拟,就是指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把动物当成人或把无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是叫拟物。由此可知,比拟辞格是兼含拟人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如: 1 吾令鸠为媒兮,鸠告余以不好。(《楚辞·离骚》) 2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细底。(白居易《古冢狐》) 3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无名氏《西洲曲》) 4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苏轼《春日》) 例一至四,为拟人例,例一,“鸠告余以不好”,“ 鸠”是作为媒人来写的,这就是拟人。《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诗人屈原在这篇名作中,以丰富的想像力创作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在他的笔下,春兰秋菊,风支雨电都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吾令鸠为媒兮,鸠告余以不好”,这是说诗人屈原想使鸠鸟为媒向美女求爱,而鸠鸟却不媒不力,反说其女并不美好。在现实生活中,鸠鸟当然是不能为媒的,但在诗人屈原的笔下它却获得了人的灵性。无生命的静物和有生命的动物所获得的这种人的灵性,完全是人的想像结果,使它们失去独立性,成为人的化身。毫无疑问,修辞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例二通过几个拟人化的词语的运用,把“古冢狐”的善变跪诈的技巧表现的淋漓尽致。例三例四南风知意, 芍药有情,蔷薇无力等等,都是借助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它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物”,真是生动极了。 古代诗歌中使用移就的地也不少,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适用于某一事物的词语有意地用在另一事物上,起修饰或陈述作用的修辞方式。如: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例一中的怒是发怒的意思,用的是本义,但是用于说明人的情绪的“怒”也可用于其他事物上面,这就是移就。如: 2怒水忽中裂,千寻坠幽泉。(韩愈《送灵师》) 3虚舟相触何心在,怒为虽炎一饷空。(王迈《再呈赵倅》) 4怒发冲冠,凭拦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例二至例四“水”“火”“发”本来都是不会发怒的,现在也像人一样,有一种情绪,也“怒”了起来,这就是把适用人的词语有意地移在事物上。移就辞格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这种辞格以汉语词义变化为依据,充分利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